【父母课堂】掌握孩子的心理变化顺利过渡小升初

2015-09-07 16:23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孩子刚入初中,我们都条件反射般的关注孩子的初中学习和生活。然而我们往往看到的也只是表面。这个阶段,孩子们的心理变化你可注意到了吗?作为家长,我们也不能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我们要知道孩子需要什么,和孩子可能要面临的问题。正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初一新生易有“不良心理 

逆反心理。这是一种与教育作用相斥的心理“对着干”。 

称霸心理。这是一种为了展示自我的变态心理。 

猎奇心理。这是一种生理与思想发展不协调的心理。 

表现为:求知欲的异化,好奇心的变态,对心中偶像的过分崇拜,对异性的神秘感。 

报复心理。这是虚荣心受到损害后所产生的一种病态心理。 

模仿心理。这是心理不成熟的具体表现。如模仿影视剧中打斗、抢劫杀人、谈恋爱等。 

开学焦虑症和学校恐惧症

新学年开学的九月,也是开学焦虑症和学校恐惧症的高发期。据记者了解,在心理科就有不少初一新生就诊,主要表现是不喜欢新学校,不喜欢老师,进学校就难受,甚至出现胸闷、呕吐等身体不适。心理专家称,小升初,孩子到了新环境,学习难度也加大,多少都会有心理压力。这其中有一些孩子由于母亲过度溺爱,过于保护,在性格上不独立、内心无安全感,在新学校一遇到问题,就想着逃避,所以在一开学就出现开学焦虑或学校恐惧症。 

开学焦虑症孩子的共同特征: 

父母对孩子的学业期望都很高,孩子就读名校。 

孩子的家长都很焦虑。 

家庭经济条件好。

孩子的成长过程和母亲与老人相处时间久,跟父亲接触少。 

起病快,都是开学第二天就出现明显的焦虑症状。 

患有开学焦虑症的孩子在小学时学习成绩不差,一升上初一,就开始厌学、逃学,甚至一进学校就心烦、紧张恐惧,父母自然弄不明白,一切都为他们安排得好好的,为什么孩子怕学校、怕见到同学老师呢?孩子到底怎么啦? 

老师:初一是道坎 新生易失落 

入读初一、中考前、入读高一、高考前,入读大一,这些时点压力较大,应激因素多,就更容易出现心理压力,处理不好的时候,甚至患上心理疾病。华南师范大学附中学生发展指导中心负责人李之宁说,跟小学阶段相比,初一的学习更为规范,要求更高,如果孩子没有学习自主性,无法管理自己,就难过这一关了。 

小学与初中的管理方式不同。在小学,老师总跟班,且管得细,孩子对老师有依赖感,而到了初中,老师不会管得那么细,班主任也不是总能看得到,孩子找不到依靠,总觉得老师离自己很远。初一阶段的孩子对老师情感的依赖依然非常强的,他们特别需要老师的情感抚慰,最怕老师对自己置之不理。有一位孩子曾对自己的妈妈说,“老师很久没有摸我的头了”。他感觉有些失落。 

新环境里与同学的关系。孩子在小学待了6年,在此之前很少改变环境,自然依恋旧时的小伙伴,而在新的学校,一切都陌生,师生、同学的良好关系不会自然形成,这也需要孩子迈出心门第一步来重新建立这些关系。 

学习难度加大。初一孩子由小学的3门主课,一下子增到七门主课,就算是副科,老师也要求很严格。面对这么多功课,孩子容易产生压力大的感觉。如果缺乏学习自主能力,又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容易受到老师的批评而失去自信心。这个年龄的孩子依然期待受到老师的肯定,他们的自信心主要自来老师的表扬、肯定和关注。 

医生:培养健全人格 父亲责任特殊 

小升初的孩子都会遇到“新环境”的适应过程,若没能尽快调整,容易出现“学校恐惧症”等心理问题。心理科医生说,患学校恐惧症孩子通常有这样的人格特征——一是自恋型人格,二是回避型人格。在独生子女中具有这两种人格特征的孩子也越来越多,因而临床上患学校恐惧症的案例也就越来越多。 

具有自恋型人格特征的孩子,如果有人能力比他强,学习成绩比他好,还比他多才多艺的话,这对他来说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有时会达到不能容忍的程度。而回避型人格的孩子,常常是家长过于溺爱的结果。而隔代教育的最大弊端——祖辈家长对孙辈疼爱过度,处处迁就孩子,造成孩子任性、依赖性强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 

另外,孩子跟母亲的关系过度亲密,而父亲因为工作忙,很少与孩子交流沟通,这使得孩子无法获得父爱。殊不知,父亲能将个性中的独立、自信、果断、富于进取、合作、热情、开朗等性格感染孩子,而这些孩子往往就是缺乏与父亲之间的交流,导致其内心没力量,外在无独立性,也没有安全感。可以说,在家庭生活中,父亲的角色至关重要,父亲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学习态度和行为准则。 

初一新生需要 

家长的爱和关心。对于“心理上的断奶期”的初中生,要从依赖成人抚养教育为主转变为独立从事各项活动的成年人,需要成人(教师、家长)的关爱和关心,得不到成人的爱就会使学生产生自卑感,担心失去成人的爱时会产生一种不安全感。 

自尊和受他人尊重。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特别在乎别人对他的看法。 

 自主和独立。进入少年期的儿童产生了“成人感”,他们不再像小学生那样以为家长和老师的话都是正确的,他们要求老师在学习上引导自己探索,在生活上培养他们的自主能力。 

求知和学习成就。学习是初中生的主导活动,它的状况如何,会影响其他活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是他们最大的需要。 

小升初顺利过渡要适应三变化

家长和学校老师应该为孩子提供什么帮助,才能让孩子更好的适应从小学到初中的生活转变呢? 

适应环境的变化 

从小学到初中,进入了一个新的学校,环境产生了许多新的变化,中学是怎么回事?中学有哪些新的不同于小学的要求?他们心中无数。 

因此,刚入初中,不少人会显得小心翼翼,不敢随便行动,唯恐别人笑话自己“不懂规矩”或“孩子气”。所以,从小学生变成中学生既是光荣的、自豪的,又是陌生的、新生活的开始,这会带来心理上的矛盾和冲突。 

兴奋、激动、好奇、胆怯交织在一起,难以适应,需要教师和家长进行引导和帮助。所以新生入学应该首先带他们参观校园,介绍学校的历史和现状,讲解学校的规章制度,指出中小学生活的差异,帮助他们安定情绪,适应新的环境。尽快消除因环境变化而引起的心理紧张与不安定。 

适应学习生活的变化 

小学阶段学习的内容比较简单,课程的门类比较少。而到了初中,一下子拿到手的新书有七八种之多,因此,他们既感到新鲜,又有些紧张。在学习方法上,对学生独立学习的要求提高了,学习中脑力和体力的负担也加重了,这时,有的学生会觉得手忙脚乱,有的学生又会觉得自习时无事可干,个别的弱者甚至会感到恐惧、惊慌和不安,产生对学习的不适应。 

因此,初一的教师要特别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要利用初一新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倾向,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在教学内容上要注意中小学知识的衔接,教学方法上注意教学的直观性,并逐步向抽象过渡。要具体地指导他们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并注意掌握学习的负荷量,帮助他们适应学习生活的新变化。 

适应人际关系的变化 

首先要适应师生关系的明显变化。在小学,主要学科教师基本上担任一个班的课,而中学一个教师要教两个或几个班的课。这样对于学生的了解和关照就不如小学教师那样清楚和周到,这就会使刚入学的初中学生感到不适应,并可能对教师产生疏远的“自立感”。所以,初一的教师即要注意学生的独立意识和倾向,同时又要照顾到他们是刚从小学上来,还需要给予较多的关心和照顾。否则,师生关系会出现不协调的现象。学生或则抱怨老师不放手,或则说老师对人不关心。 

其次,要适应朋友关系的变化。由小学上了中学,经过编班后,小学时的一些朋友逐渐疏远了,遇到了不少新同学,一时还不大熟悉。这种人际关系的重新分化与组合,必然会造成初一新生在一段时间内的拘谨、紧张或不安。为此,教师要善于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和交往,迅速形成健全的班集体,让学生们相互了解和亲近起来。否则,会造成学生间人际关系的紧张或产生“乱班”。 

TIPS:做优秀初中生要牢记以下几点。 

注意力集中。不容易分心,能在充分的时间里对一个问题集中注意力。 

热爱学习。喜欢探讨问题和做作业,并乐于处理比较困难的问题、作业和进行争论。 

情绪稳定。经常保持自信、愉快和安详,有幽默感,能够适应日常变化,不暴怒。 

关心集体。乐于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助人为乐,和他人融洽相处,对别人不吹毛求疵。 

兴趣广泛。对各种学问和活动都感兴趣。像艺术、书法、阅读、数学、体育和社会常识等。 

坚持性。把指定的任务作为重要目标,并努力完成它。 

善于口头表达。能使用众多的词汇表达一件事或一个观点。

总之,不要以为小升初之后就万事大吉了,今后的路还很漫长,小升初衔接工作做得不好,会很难适应中学生活。只有家长和孩子共同努力,才能尽快适应中学生活。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