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观察】高等教育熏陶下的女大学生为何轻易被骗?

2015-09-08 10:18 千龙教育

打印 放大 缩小

千龙教育综合:4年多的时间里,河北保定市无业“大叔”田福生,在网络上化身为年轻多金的“掠夺者”,将15名20岁出头的女大学生,逐个骗到他租住在北京房山区的农家院发生关系,其中两位女孩还是同一宿舍的同学。而此后,田福生就开始以母亲病危、生意投资等理由“借款”几十万元。(6月18日《新京报》)女大学生被骗事件屡出不穷,受过高等教育的女大学生为什么这样轻易被骗?女大学生的防范意识为什么这么脆弱?

相关链接:男子骗15名女大学生30万获刑8年 3人曾为其打胎

风险防范意识缺失,功利婚恋观驱使,虚荣图利

在一个习惯用财富来衡量一段生活好坏的时代里,“富二代”本来就在婚恋择偶中拥有许多机会;而一个出身名校、事业有成、年龄相当的“富二代”更是极度稀缺的资源,符合当下许多女性对“另一半”的价值期待。涉世未深、缺乏人生经验和社会化不足的女大学生,难免会上当受骗。

现在的大学,没有尽到大学生从学校到社会过渡的教育,导致学生对社会认识不足,对他人防范不够,带着单纯可爱的心进入复杂多变的社会,显然成为了受伤的“小白兔”、“小天鹅”。

当前人们功利思想比较严重,一旦单纯、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爱慕虚荣,贪图小便宜,更容易成为不法分子涉猎的对象。不法分子往往通过自己的帅气,通过自己虚拟的“土豪”“富二代”“官二代”等来迷惑爱慕虚荣的女大学生。所以女大学生要端正自己的品行,不要爱慕虚荣和感情用事,不要患得患失,占小便宜,要切实拒绝任何金钱物质的引诱。

高校安全教育重宣教轻实操

很多家长有种“进了大学就进了保险箱”的观念,但实际上,大学不是保育院,大学给予学生的安全保障也是有限的。

据某大学保卫办主任介绍,目前,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主要通过宣传单张、橱窗、横幅、微信、微博、手机短信、安全教育讲座、消防疏散演练和防爆恐技能培训等形式开展。

那么,高校安全教育实际的效果如何?“危险并不常在身边,时间一冲淡,还是会疏于防范。”一名女大学生说,自己受到的安全教育多来自于网络推送或亲朋好友的琐碎提醒,学校官方的警醒较欠缺,太老生常谈的东西又很容易被忽视掉。

针对女生的安全教育有缺失

高校除了入学时的安全教育,就是平时的书面通知或提醒,可操作性比较小,不能很好地锻炼自我保护与防御能力;防范意识有了,没有相应的能力也没有用。另外,很重要的一点,高校安全教育多是针对全体学生的,面向女生的较少。

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应发挥更大作用

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安全问题时提供一些切实有效的对策或启发,比如可以举办心理讲座,讲授遇到歹徒时如何运用心理战术来转移歹徒注意力,赢取逃生的机会。体育课还可以增加防身术等练习,真正地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结语:

“女大学生被骗”的背后,也有一代人的爱与痛。不论是“童话教育”之下风险防范意识的缺失,还是功利婚恋观驱使下的投机心理,抑或缺乏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能力,女大学生在精神世界的短板和漏洞,为骗子们的“见缝插针”提供了机会。让犯罪分子接受法律的惩处,只是第一步;提高女大学生的风险防范意识、加强婚恋观教育、提升自我保护能力,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来源:中国青年网 羊城晚报 网络

责任编辑:李思瑾(QL0002)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