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九月,大学迎来了开学季。95后大学新生告别父母,开启在象牙塔里的独立生活。他们有初获自由的兴奋,也有面对种种生活琐事的茫然。尤其是面对所谓的“善意”、“怜悯”,大学新生缺乏戒心。记者从北京多所高校了解到,已经发生多起大学新生受骗上当事件。据了解,这些诱骗新生上当的手段,既有“与时俱进”的新办法,也有十多年前就屡试不爽的老手段。面对缺乏警惕、毫无戒备的大学新生,骗术屡试不爽。
来自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高校的保卫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新生不要轻信“天上掉馅儿饼的事”,也不要轻易慷慨解囊帮助“陌生人”。发现自己受骗后,学生应当第一时间报告老师和公安部门。此外如果在学校发现有行骗可疑分子,学生也要第一时间联系学校保卫部门。
受骗故事一
没报到“班主任”就微信收班费
小林是某高校大一新生,来京前,她一直以为自己遇到了和蔼可亲的大学“班主任”。在这位“班主任”的微信提示下,她提前转账交了500元班费。直到入学见到真正的导师,她才意识到自己上当了。
小林告诉记者,8月中旬她的微信收到了一条添加好友申请。对方留言是她的大学班主任。小林通过了申请,在聊天中,对方不仅准确说出了小林的录取院系和专业,甚至连她的宿舍号都知道,“我8月底打电话到学校核对过,和她说的一模一样。”小林彻底相信这位“班主任”了。
来京报到前一星期,“班主任”给小林发微信,说开学后班里同学要聚餐吃饭,还要去逛故宫做拓展,要求交班费,“越多越好”。小林的父母起了疑心,但在小林的坚持下,还是给对方转账500元。“班主任”收到费用后,和小林联系明显变少。
来京报到那天,小林见到了学院的辅导员,才意识到自己上当受骗,此时联系那位“班主任”,对方早已将小林删除,然后人间蒸发。小林一边为自己的无知受骗而懊恼,一边也庆幸听了父母的话,只损失了500元。“我到现在也不明白,她怎么知道那么多我的入学细节,我问过老师,他们也说不清楚。”小林说。
受骗故事二
爱心遭骗“借”手机一去不返
“我眼睁睁看着她钻进车里,绝尘而去。”小王是良乡大学城一所高校的新生,最近他遇到一位自称丢失手机的女士,问小王“借”手机联系亲友。最后,那位女士“借”手机一去不返。
小王说,他来京报到还不到一个星期,那天收拾完宿舍就和同学一起进市区游玩。在西直门外,他和室友遇到了一位神色着急的女士。“我当时正在刷微信朋友圈,余光看到她不时往我这儿瞅。”没过几分钟,女士就小快步朝他们走来。“我第一次来北京玩,手机找不到了,现在联系不上我的同伴,能借您手机打个电话吗?”女士一脸焦虑的表情。
小王的手机是父母刚给买的,价值5000多元。看到女士着急的神情,小王没有丝毫犹豫就把手机递给她。女士摁了几个数字就站在路边来回走动开始“打电话”,并且和小王的距离越来越远。这时一大拨儿人流从地铁口出来,涌向小王。那位女士迅速收起电话,挤过人群,钻进一辆刚刚停下的出租车,疾驰而去,把小王和同伴甩在了路边。
“事情已经过去三天了。我当天晚上、第二天给自己手机打过电话,都已经关机。”
受骗故事三
假警察恐吓学生被骗近万
海淀一所211高校的学生吴彬(化名)被骗了7200元钱。吴彬说,起初他接到一名自称电信公司员工的电话,询问自己名下是否有一个手机号码,吴彬否认,对方随即报出了吴彬的身份证号,说登记在吴彬名下的手机号涉及多起电信诈骗案。随即电话自动转接到“公安部门”。随后,一名自称是民警的工作人员为他做了详细的笔录,并介绍了很多防诈骗的知识。民警语气一重,说吴彬的身份证号涉嫌一起金融诈骗,收款账户也登记在其名下。吴彬紧张得大汗淋漓。
“民警”提示吴彬赶紧做资金公证,避免其他账户被冻结。慌了手脚的吴彬在对方的指导下,去ATM机上取出了7200元钱然后存入了指定账户,“这是我一个学期的生活费外加回家过年的车票钱。”吴彬说,随后“民警”再次打来电话,称有更高级别的领导要与其通话。该“领导”要求吴彬缴纳两万元保释金。吴彬心生怀疑,致电家人后,才发觉被骗。
高校“第一课”安全是重头
记者从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高校了解到。新学期各高校都加大了新生安全教育的力度,提示新生保护好人身安全、财务安全。安全成为高校“开学第一课”的重头戏。
北京工业大学明天将举行开学典礼。典礼结束后,来自教务、学生、保卫等部门的负责人将走上讲台,为全体新生上“开学第一课”。该校保卫处副处长李曾也在校园刊物上撰文,提醒新生“可以助人为乐,但不要被骗上当”。他说新生做每一件事情,都要先想想可能会引起什么后果,而不是事后用冲动、马虎、单纯来给自己做辩护。
在中国农业大学,新生一入校门就可以看到电子显示屏上不间断播放的安全提示信息:不要随意购买陌生人提供的电话卡、警惕电话诈骗、不要随意帮助他人或接受他人的帮助……该校保卫处副处长袁强告诉记者,迎新期间,学校也通过宿舍广播提示新生“谨防犯罪分子冒充学长、辅导员、老师等进行诈骗”。此外他们在新生入校教育期间发放了“平安校园”安全知识手册,涵盖在校期间方方面面的安全常识和注意事项,增强新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专家观点
学生补“社会经验”课
高校杜绝信息泄露
为何大学生上当多?多所高校的保卫部门负责人表示,“大学生刚刚经历了12年的中小学教育,与社会相对隔离,再加上如今父母大小事务包办,学生很难获得足够的社会经验。”
在教育学博士侯正方看来,中小学教育除了给学生传授知识外,更应该尽快给学生补上“社会经验”课。让学生尝试着走出校园,独立完成一些与社会交际的生活实践,“哪怕去超市买一次酱油,去修一次自行车,也比闷头写作业强。”
在采访中,不少专家还提出高校应加大学生信息的保密力度,杜绝学生个人信息的泄露,“从目前看,可能存在高校工作人员疏忽中泄露了学生的个人情况,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