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图书出版需提高文化认知度 树立互联网+思维

2015-11-30 16:36 光明教育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专家:图书出版需提高文化认知度 树立互联网+思维

2015年11月25日,由北京师范大学、光明日报社、韬奋基金会联合举办、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承办的“媒介融合背景下韬奋精神与出版人才培养高峰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大厦隆重举行。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秦艳华教授在论坛上发布了中国首份《网民看出版:图书出版满意度调查报告(2015)》,报告指出,媒介融合为出版业发展带来巨大机遇,也带来严重挑战,图书出版想要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关注和肯定,就要奉行“内容至上”,为消费者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服务为宗旨,最大程度地满足消费者对于精神生活的诸种需求。

图书出版工作需提高文化认知度

秦艳华称,从调查结果看,出版工作作为一种“专业性的职业”被多数人认可。但还有41.9%的网民并没有把图书出版这一职业当作文化职业来看待,且认为图书出版工作是“神圣的职业”的所占比仅为11.0%。这一结果对图书出版从业者来说不容乐观。

“图书出版工作是生产文化产品的工作,所从事的职业文化性极强。但这一文化性并没有得到全社会的普遍认可。网民对图书出版这一职业的文化性认知度不高,相应地对于图书的文化价值认知度也会受影响。”秦艳华称。

报告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当前网民对图书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内容空洞”和“价格高”,其次为文字差错率高、内容不能满足读者需求、过分炒作、内容低俗和装帧低劣。

对于“价格高”,秦艳华认为需从两个层面来分析:一是当下图书市场上一些图书的价格确实过高,存在价格与价值不相符的现象;二是目前我国消费者在“买书”一事上还有所保留,对图书的价值还没有形成健康合理的认知和判断。

而内容是图书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有品质的图书应该在内容上言之有物,逻辑合理,具有一定社会价值和文化影响力,且图书的内容还保证创新性,杜绝模仿和复制。

“出版工作者必须明确的是,出版业首先强调的是文化,而后才是产业。作为文化“把关人”的出版工作者只有在集体无意识的“乌合”潮流中坚守品质,引导正确的图书阅读和消费取向,才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图书出版业优化升级需树立“互联网+”的思维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各种媒介应用功能的提升,“媒介融合”时代业已来临。在“获取图书信息渠道”调查中,微信公众号的影响力量已超过了“周围人”和“报纸、电视、广播”的传统推荐方式,而出版社等自建网站、当当网等图书销售网、微博等也为读者了解图书提供了有效的信息传播平台。

秦艳华称,图书出版业的优化升级必须树立起“互联网+”的思维,像出版业这样的传统行业要同互联网进行“优势互补”式和“融合互动”式的合作。出版工作者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信息传播渠道,以整合性思维应对未来消费者的各种阅读需求。

媒介融合为出版业发展带来巨大机遇,也带来严重挑战,而拥有一大批既具有文化理想,又具有互联网思维的复合型人才将是出版业能够把握机遇、战胜挑战的关键因素。出席论坛的嘉宾呼吁出版界、高校要将弘扬韬奋精神与出版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在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创新人才使用机制方面多下功夫,多做文章。

报告最后指出,就目前来看,网民对于图书出版的满意度的考量还更多地集中于图书品质本身;但从更长远来看,图书出版想要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关注和肯定,就势必要以为消费者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服务为宗旨,即最大程度地满足消费者对于精神生活的诸种需求,这也是一项极为艰难又富于挑战性的工作。

责任编辑:耿娟(QL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