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在自己的世界成长

2015-12-18 15:14 现代教育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熊孩子”在自己的世界成长

大人都期望孩子乖巧顺从、循规蹈矩,每每看到他们做出一些调皮捣蛋、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时,总会无奈地笑骂一声“你这个熊孩子”,却很少去深究他们做出这些不可理喻的事,背后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大人们真的了解自己的孩子吗?

新近出版的“熊孩子”系列图画书,包括《淘气包奈杰尔》《可怕的星期二》《爱胡闹的露比》《珍妮和麻烦制造者》《不愿待在水下的鲍里斯》和《最近谁见过哈利》,共六本。作者们站在孩子的立场,以细腻有趣的写法为孩子发声,让小孩看了这些图画书,产生一种总算有人了解我”的知遇之感,大人看了产生“我的孩子原来是这样想啊”的解惑感悟。

“熊孩子”这个称呼源于中国北方方言,泛指那些调皮捣蛋、做事出格的孩子,带点无奈、又有点亲昵的口气。平时大人都以表面的行为,轻易地评断他们,现在我们可以透过图画书深入地了解这些“熊孩子”。

《最近谁见过哈利》的主角哈利就是个地道的“熊孩子”,只要遇上自己不喜欢的状况他就会消失不见,而以另外一种动物的形象现身搞破坏。例如哈利怕妈妈骂他将房间弄得乱七八糟,便化身成哈利恐龙,因为没有人会去怪罪恐龙不收拾房间。尝到甜头以后,哈利化身成哈利狮子、哈利蝙蝠等逃避各种事情,久而久之他便忘记自己是谁了。

表面上,读者看到的是为了躲避责任或贪玩而扮演各种动物的哈利,实际上,作者想传达的是,哈利的行为是一种自我心理防御,是为了避免精神上的紧张、尴尬、罪恶感。理解了导致哈利出格行为的心理因素,大家就可以心平气和地看待孩子的类似反常行为了,进而帮助他们去解决问题,找回自我。

《淘气包奈杰尔》则让许多小孩有被看透的感觉,因为奈杰尔所做的事情正是他们常做的啊。奈杰尔讨厌做某些事的时候,就假装听错了。例如爸爸叫他去“洗碗”,他偏偏假装听成“洗鱼”,趁机把鱼儿丢进洗衣机里洗一洗。大家都认为奈杰尔的耳朵出毛病了,他也趁此大玩特玩“听错游戏”,直到他遇到一个奇特小人儿也跟他玩听错游戏,把他变成长鼻子、大脚丫的棕色大熊,这才改正了他爱听错的怪毛病。

孩子天性爱玩,只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常常让大人伤透脑筋,如果一直啰啰嗦嗦,只会让孩子蒙着耳朵跑走;如果老是暴跳如雷,则更让孩子的行为脱序。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们阅读相关主题的图画书。比如,先认同书中主角奈杰尔的行为,跟着他去捣蛋或恶作剧,满足整人得逞的恶趣味,然后一同落得被恶整的悲惨状况,最后随着主角的领悟一起启蒙成长。这就是阅读陶冶人格的力量。

许多描述孩子心理层面、内心世界的图画书都过于严肃,而这套“熊孩子”系列图画书却是以幽默的口气、流畅的文句、创新的格局,写出一个个童趣盎然而又让人惊奇不断、有所领悟的故事。每个孩子在某些时候都是“熊孩子”,会做出许多淘气事,希望孩子们读了这套书能积极地认识自己,不再觉得自己异于常人;大人读了知道怎样看待孩子的各种奇特行为,快乐地陪伴他们,更好地参与他们的心理成长。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作者:余治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