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达人:王青我和葫芦艺术的故事

2015-12-21 13:19 现代教育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葫芦”达人:王青我和葫芦艺术的故事

王青 北京市西城区半步桥小学教师。东城区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王青与葫芦结下不解之缘。从2009年至今,他一直从事校本课程《葫芦艺术》的教学工作。从兴趣到摸索,从课余研究到课堂上向孩子们讲授,他痴迷于《葫芦艺术》的课堂,并在课程创新的道路上乐此不疲。

达人语录:课堂上几分钟的精彩,不是一朝一夕的设想就能实现的,也不是想有某种效果就可以随心所欲的,而是需要教师长时间的积累、深刻地思考与真心的投入才能够获得。

一件偶然的事情,让我从此与葫芦结缘。

那是2008年秋,我收集了几个葫芦用来装饰教室。上网查找资料时,我无意中发现了一张葫芦雕刻作品的照片,这张照片深深吸引了我,让我爱不释手。这使我想到了教室里的几个葫芦,自己能不能试一试呢?于是,我买来刻刀,用了两天的时间,雕刻出了我的第一件葫芦作品。虽然这个作品造型很简单,雕刻也很粗糙,但从此树立了我雕刻葫芦的信心,让我走上了雕刻葫芦的道路。

当完成两个葫芦雕刻作品以后,我发现葫芦雕刻可以有效提高动手能力,并且还可以发展绘画、书写、设计、审美等方面的能力。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产生了,能不能让学生也学习葫芦雕刻呢?

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学校领导,领导非常支持我的想法。我选择了15名三、四年级的同学组成了葫芦雕刻兴趣小组,利用中午时间开展活动、经过一学期的实践与探索,同学们已经能够创作简单的葫芦雕刻作品,得到了学校领导和家长的认可。后来,葫芦雕刻正式进入我校校本课程,并命名为“葫芦艺术”。

几年的实践发现,葫芦雕刻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是还能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创新设计的能力,进而陶冶学生的性情,锻炼学生的意志,提高他们自身的涵养,使他们受到美的感染与熏陶,不断在实践中提升欣赏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这门课程得到了孩子们的喜欢,孩子们的葫芦艺术作品也多次参加展览,这让我很是欣慰。

对于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个字“苦”。 但是这个“苦”是“苦中有乐”,能够追求自己的理想、实现自己的目标,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作者:王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