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路通常有几个关键点,选择大学无疑是其中之一。选对了,未来更加前途光明;选错了,也许就要走上许多弯路。
吴军曾经是清华大学的学生和教师,之后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成为该校工学院的董事,得以多年来参与美国名牌大学的管理。前不久,他将自己的求学经历、培养学生和管理大学的体会、帮助女儿选择美国大学的经验,精心写就了《大学之路》一书,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家长和学生一读。
选大学看“契合度”
吴军在“美国私立名校的申请和录取”这一章节,特意强调了这是“不公平的竞争”。美国名校普遍对有社会影响力的家庭及其子女有所倾斜,普通家庭的孩子要想上名校十分困难,吴军给出的建议是,你必须要有特长,而且这特长最好是原创的、独一无二的,可以提升学校的知名度。
另一个重要忠告:选大学不要光看名气,最重要的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大学。比如,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可谓是双峰比肩,许多优秀的华裔学生往往同时收到双方的Offer。哈佛大学的精英意识和阶层意识特别强,普通学生在校内的处境相当艰难。不过,压力同时也是动力,哈佛毕业生往往有着勃勃向上的野心和犀利的洞察力。由此可见,选大学要注意大学文化和氛围,本人的个性是否会让你“爱”上你的学校。
另外,吴军认为学校不一定越大越好,加州理工学院规模不如麻省理工学院,但是,在这所教授和本科生的比例为1:3的“小大学”里,一名学生只要有所特长,被注意到的几率是非常大的,加州理工花在每个学生身上的经费是全美最高的,所以加州理工是那些想要在学术上埋头研究、不问世事的学生们实现梦想的最合适的学校。
通才重于专才
大学在诞生之初,就显露了两条道路的分歧。其一是约翰·纽曼总结的以英国牛津大学为代表的、长期坚持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的大学教育;其一是威廉·冯·洪堡总结的以德国洪堡大学为代表的、擅长于培养专业领域人才的大学教育。前者强调通才教育,后者强调专才教育。
吴军的意见是,通才教育比专才教育更重要。通才教育最大的好处就是培养了学习的自觉性。
吴军认为,美式高等教育的最大优点,在于接受并极大地发挥了纽曼的办学思想。19世纪中期,著名教育家艾略特在美国实践并发展了通才教育的理念,他将哈佛大学过去的以教为主改为以学为主,即应该学生想学什么,教授就教什么。在艾略特之后,哈佛大学一直坚持以这种方式办学。而今只有6000名本科生的哈佛大学,居然开出了6000门课程,再加上能够到麻省理工学院选课,一个本科生想要学习的课程在那里几乎都能学习。特别是布朗大学,做到了完全因材施教,它为每一个本科生设计独特的课程体系,学生普遍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具有极大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真正落到了实地,教育得以生机蓬勃。这正是纽曼所倡导的“大行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