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十一中学:诵读计入期中考试总分

2015-12-30 08:47 北京晨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诵读计入期中考试总分

“向经典致敬”学生戏剧展演。

在北京市第十一中学,图书馆内从不冷清。因为每星期总有一节课,语文老师会把课堂搬进图书馆,任学生在书海中畅游,不设阻碍与边界。更有新意的是,为了让初中的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学校特别抓住他们的年龄特点,以诵读“托”阅读,并在期中考试中加设诵读环节,以10分计入语文总分。

戏剧节:三维呈现阅读成果

12月,一年一度的戏剧节将在学校举办。这一学生期待已久的日子,被他们看做是自己与阅读的节日。因为每到这一天,全校学生将以各班为单位,举全班之力在全校师生面前以戏剧的形式展现本班对一部名著、一本小说或是一段历史的理解与敬意。今年,高二(4)班准备的戏剧就是《史记》。

作为“主创”之一的张颖告诉北京晨报记者,为了在舞台上尽量还原历史、不辜负原作者——司马迁的创作,全班同学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来探讨、编排剧本。而此次他们所节选的《史记》中的章节,正与当下热播的《芈月传》时期不谋而合。张颖介绍,他们锁定屈原这一人物,将他从政到投河这段跌宕起伏的经历以戏剧的形式呈现。在剧情编排时,她更是建议将情节更多地侧重于屈原为官不受用后的这一阶段。“因为矛盾更加激烈,在戏剧演出时更加扣人心弦。”

一次戏剧编排,却让张颖对屈原这一历史人物有了更立体、鲜明的认识。以前,提到屈原这一人物,张颖脑中联想到的只有“投河”“端午节”等概念,但现在她却发出这样的感慨:“楚王昏庸,贪恋美色,不务国事,错失英才!”以戏剧三维呈现阅读成果的方式,不知胜过多少节历史和语文课。

阅读课:大块时间“吸收”名著

选择《史记》这一著作,张颖说,是源于同学们对这一作品的钦佩,这还要提到学校的“看家”课程——阅读课。

据副校长张芊丽介绍,2004年起,学校开始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阅读素养的培养,由此,便将阅读课程正式纳入日常课表。每星期,语文教师将一节课搬至图书馆,学生可在馆藏图书中挑选书籍阅读,或是选择从家带来图书阅读,在45分钟的时间内,酣畅阅读。张颖及其同学也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与《史记》“偶遇”。她告诉记者,每星期四的1节语文课、每星期二下午的2节自习课,都是自主阅读时间。有这样大块的时间专门用来阅读,她坦言:“非常好,因为平时没什么时间主动看书,要么就是复习、要么就是写作业。在阅读课上,全班同学都在读书,这样氛围也能使我静下心来。”目前,她正在读《巴黎圣母院》。张颖笑言,如果不是有阅读课,她恐怕不会对这本颇有时代感的书感兴趣。

起初,阅读课只在高中年级尝试,渐渐地,便移植到初中,而且又增加了“难度”——那便是诵读课程。张芊丽认为,学生的阅读与诵读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并且对提升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都有益处。因此,不仅课上开诵读,期中考试中还要加入诵读的考试项目。“学生们要到一间教室,抽签诵读一篇文章,由评审老师打分。”每次满分以10分计入期中考试总分。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作者: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