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教育创业如何破局?或许教学评价是突破口

2016-01-04 10:20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目前,很多在线教育的入局者都在强调自身的在线平台具有“在线测评”的功能,甚至有的称自己的平台交互性很强,对教师和学生都会作出有效的测评,能够促进教师反思和学生成长,尤其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测评,百度百科给的诠释是: 是以现代心理学和行为科学为基础,通过心理测验、面试、情景模拟等科学方法对人的价值观、性格特征以及发展潜力等的心理特征进行客观的测量与科学评价。但事实上,所有K12线上测评,仅仅只是笔试测评,属于测试型评价的线上版,不能替代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评价,其实,前者只是后者评价的形式之一而已。

好未来董事长兼CEO张邦鑫在2015年GET教育科技大会上坦言,互联网教育探索的过程中,不少人走过弯路,其中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把教育类比成电商。既然如此,那么线上的有关教与学的“评价”完全照搬淘宝对实物商品的评价是不现实的,不论是对老师的评价还是对学生的评价,如何构建线上的评价体系已经成为一个问题,在线教育必须思考,如何根据教学中的数据跟踪挖掘建立一个客观的评价模型,否则线上的评价显得太“渺小”。

据了解,国内几家题库平台,在“线上测评及教学质量”上可是煞费了苦心,如何让学生在在线测评环节获得自信并能产生持续不断的学习动机,这是这些平台最看重的。三年来,在线教育一直在解决网络教育的互动性、个性化学习、心理满足、自主学习管理等内容上大胆设想并竭力想通过技术来实现,然而面对学习效果较明显的线下教育培训行业,这种设想的落地并不太理想。

当前,在线教育不仅没有找到更可靠的变现模式,而且也没有探索出适合在线教育平台的评价模型,更让在线教育创业者始料不及的是,学生们最终还是要依靠线下的基础教育,学生做作业、考试,老师改作业、批试卷这些行为也很难全部迁移到线上;在线教育只不过是K12教育资源的提供者,设想构建教学评价体系并不现实。

传统课堂的评价体系是个很庞大的“家族”,教师从进课堂开始,评价其实就已经开始了。传统课堂注重发展性评价的使用,这一理念所追求的不是给学生下一个精确的结论,更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或分数与他人比较,而是了解学生发展的需求,重视被评价者的差异,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变化,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强调通过反馈促进学生改进,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中国教育报》资深记者李建平老师用一句形象的比喻,让传统教学评价概念凸显:“评价不再是分出等级的筛子,而是激励学生发展的泵。发展性评价,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方法,融入每一堂课,每一个教育环节之中,使其成为一种微妙的教育工具。”

其实,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测试型评价(学业测评) 也好,还是非测试型评价(非量化品质的评价)也好,需要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说的更明白点,就是需要一个容易营造教学情境的对话的教与学的环境,仅仅是学业测评而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综合评价,这种测评方式是单一的、原始的,无法适应未来教育改革发展的大趋势。

学生的进步与成长(包括成绩的提高),离不开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综合性评价,对学生综合的评价,包括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心理品质、沟通交流、合作学习、动手操作、观察能力、组织能力、创造精神、社会责任感等,每个评价环节都影响着学生“自主取舍,独立思考,学会比较、反思,调整自己,提升解决问题能力”的学习行为。

所以,将促进教师反思和学生成长,简单地理解为让老师和学生在线上看测评报告就明显片面了;事实上,复杂的教与学的过程,并非理解的将老师的讲课视频放在网上那么简单,对于在线教育K12创业者来讲,需要在擅长的技术之外,应更多地对教育进行实践性的研究与思考。

文新学堂董事长、i文新在线研究院院长叶德文认为,线上测评应该跟线下一样,实行等级制,不公布学生成绩,不排名次,能够全面分析学生的进步与不足,并提出改进要点,帮助学生制定改进计划。在他看来,线上测评结果的表述,不再只是单纯的分数或等级,而是全面地刻画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包括知识背景、经验、认知特点、思维水平、数学理解、数学才能及其发展过程和数学能力倾向等,还包括一些说明和建议,如学生学到了什么,更适合学什么、做什么等。“而这一目标,需要在线教育创业者付出比迈入这一领域更高的热情。”

不难看出,如果线上富有个性的学习,能够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总结,且教师也不断地分析和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这样的线上教育才能够成为改进教学的一种参照,成为学生终身学习历程中的一种记载。

线下的教学评价,尽管终结性评价(笔试)依然顽固,却也注重对过程和方法的评价,譬如实验区小学阶段的档案袋评价(质性评价),在线教育若不关注这些内容,必将违背教育的规律与本质,并注定了只是一个烧钱的“东东” 而已;而有没有“钱”烧,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和挑战。

责任编辑:耿娟(QL0009)  作者: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