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素质教育“盛宴” 丰富课程“佳肴”备齐

2016-01-04 16:34 千龙教育

打印 放大 缩小

_07W0177

昌平区的家长当然希望孩子能够就近入学,但是他们更加希望孩子能够就近进入“优质”的学校。可是如何将身边的“普通学校”升级为“优质学校”呢?

其实,无论是“高参小”、借助民办教育力量,还是“盟贯带”、“教育集群”的探索……北京市教委、各区县教委开展了一系列行动。如今,是时候走进学校看看它们的实质变化?看看学生的“实际获得”。

昌平区教委相关负责人认为,“孩子所需,才能实际获得”。

农学院附小的“营养餐”

走进北京农学院附属小学,艺术、科技等不同功能区域特色明确。比如在“科技苑”区域的大厅中,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与航空航天等现代科技特色所装点的两面墙壁相互呼应,带领学生穿越古今,同时各种手工作品点亮了孩子们的日常生活。

走进楼道,为何这么多桌椅与象棋摆放其中?

原来,学校以象棋作为校本课程,随时提供给孩子们砌磋技艺、大显身手的机会,试图将学棋艺与德育渗透有机结合,培养学生思维的专注、严密和敏捷,发展智力,陶冶情趣,提升人格品行。

课间操时间,学生为何拿着网球拍来到操场?

原来,学生们要通过“网球操”来锻炼身体。网球是学校体育的一大特色,通过网球操的推广,专项训练,班级对抗赛等内容,激发全校师生对网球的兴趣,丰富其课余生活。据校长郑金霞介绍:“在北京体育大学的支持下,学校的健体类课程更加丰富和完善,特别是专业师资的进入,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学校体育的科学发展。同时,趣味田径、少儿体操、武术和定向运动等丰富且充满趣味性的活动,增强了学生锻炼的主动性,使得他们真正爱上运动。”

_07W0035

奔跑的脚步声,助威的呐喊声,欢快的笑声……在北京农学院附属小学校园的操场上回荡。

不止如此,最让孩子们开心的是,他们有机会参与到各种植物和农作物的种植中来。

原来,回龙观第二小学2014年9月更名为北京农学院附属小学后,北京农学院的专业特色优势和丰富资源就开始“滋养”着这所小学。郑金霞表示,在专项资金支持之外,北京农学院为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打造了农艺类课程。比如,一二年级的“植物水培入门”、“园艺植物识别”课程;为三至四年级开发了有关植物种植、“插花”、动物医学等方面课程;为五至六年级开发了食品安全等研究性学习课程。

同时,北京农学院的百亩市场、千亩农场、万亩林场都成为了小学生社会实践的基地,图书馆、实验室、体育馆等也成为小学的重要资源。

大东流中心小学的“传统味道”

大东流中心小学位于昌平区小汤山镇大赴任庄村,借村名的历史由来,学校确定了有深刻内涵的学校价值观——大赴任、赴大任。

这所农村小学通过一系列措施打造书法“墨香氛围”,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比如,选派书法教师参加昌平区书法教师培训班,为书法教师提供各种培训和学习的机会,请区教委体美教研室书法教研员到校指导教师书法教学;在升旗仪式上讲述书法临摹的小故事,带领学生参观书法艺术展览等。

学校还积极引进书法校外资源,即请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张国有、张振国、陈洪捷和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办公室主任牛耕耘,助力学校书法教学、指导校园文化创建。

过年前夕,学生们会将自己创作的“春联”、“福”字送给周边村民。

马池口中学的“绿色食材”

马池口中学以创建“绿色”校园作为发展特色。

据了解,学校在硬件设施上,加大环保投入,降低能耗,节能减排,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开发《绿色教育》课程,比如语文学科中的《绿化马中,我来策划》、数学学科的《我们的生存空间》等。

在活动设计中,学校为学生开辟了“绿色教育”实践基地,让学生真正走上田间地头,了解蔬菜、粮食的种植过程,体验丰收的快乐。同时,学校建立了社会模式的“水吧”和“书吧”,由学生自主管理、运营和维护,让其在实际经营中体会经营乐趣,以及合作和服务的意义。

责任编辑:闫莉青(QL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