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碑教授”需要制度性肯定

2016-01-12 08:28 京华时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口碑教授”需要制度性肯定

现在的做法,只能算是亡羊补牢罢了。大家都希望,像常萍这样的好老师,既要给他们好的待遇,又要请他们更长久地留在三尺讲台。这,就需要制度来配套。

“文学是大地通向天空的道路。”这是常萍老师的名言。但是,口碑却未成为课堂通向职称的道路。

这位“不出书、不发论文、不申报职称”的“三不老师”,干到退休,还只是个讲师。这倒不能说常老师服务的河南大学亏待她,这不是连她自己也没申报么。前几天,河南大学单独为常萍老师举行了隆重的仪式,聘任已退休的她为副教授,请她继续为本科生授课。这,当然算是破格厚待了。河南大学此举收获一片赞誉。在许多新闻事件会引发舆论“对撕”的今天,网友一边倒的点赞,殊为难得。

在盛赞河南大学和常萍老师的同时,大家也把批评的枪口直指当今的职称评定制度。确实,因为要评职称,大学里重科研轻教学;因为要评职称,生产出许多“学术垃圾”;因为要评职称,许多老师不得不四处托关系甚至买版面发表论文……似乎,“职称是万恶之源”。

真是这样吗?首先,要看到今天的职称评定制度并不完善,而且,这一制度确实使得过于忽视教学的现象普遍存在。于是乎,主管部门不得不出台“教授必须上课”之类像笑话一样的规定;其次,也要看到,职称评定制度有再多的毛病,也是必须存在的。大学是什么?既是教书育人的园地,也是学术科研的重镇啊。教学与科研,如鸟之双翼,不可偏废;再次,更要看到,科研能力与教学能力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今天,当我们传诵着陈寅恪、梁启超、胡适等先生在三尺讲台上的一代宗师风采时,别忘记他们已经站上了学术的顶峰,且著作等身。一名老师,学术水准平庸却讲课水准超群,有没有可能呢?我以为,可能性极小,即使有,也是个案。

我愿意选择相信,常萍老师的学术水平是高的,她选择“三不”,只不过是淡泊名利罢了。这么说,有两个证据:其一,有学生说,常老师每堂课讲的内容记下来,就是一篇好论文;其二,央视《百家讲坛》两次邀请她,都被拒绝。她,就是一位一心一意上好课的好老师。

那么,应该如何对待像常萍这样的老师?河南大学校领导把这次聘任称为“迟来的认可”,这是很准确的。因为他们眼睁睁看着这样一位“口碑老师”以讲师身份退休。现在的做法,只能算是亡羊补牢罢了。大家都希望,像常萍这样的好老师,既要给他们好的待遇,又要请他们更长久地留在三尺讲台。这,就需要制度来配套。

早就有专家提出,在评定职称时,不能光看论文和著作,还要看教学水平和成就。而实际上,有一些高校已经作出了评“教学型副教授”“教学型教授”的改革和探索。

像常萍老师这样“红遍江湖”的老师,如果在那几个高校,恐怕就可以凭借教学上的成就,当上“教学型教授”了。“口碑教授”,需要这样的制度性肯定。

责任编辑:耿娟(QL0009)  作者:李天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