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教平:名校学渣”背后是“唯分数论”作怪

2016-01-13 11:38 现代教育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名校学渣”背后是“唯分数论”作怪

如果说一名学生进入名校后有什么困扰和辛酸,那么学霸太多就是其中之一。这些学霸不仅学习好,而且颜值高、家境优渥、多才多艺、视野开阔,关键是他们都还很勤奋。和这样的人在一起,稍一懈怠,就会被碾成学渣。据1月11日 《中国青年报》)

“学霸”、“学渣”并不陌生,名校学渣”的提法倒是颇新鲜。曾经戴着“尖子生”的耀眼光环,如今在竞争激烈的环境里被虐成了“学渣”。“很多学生高中时都是尖子生,他们除了学习没有其他兴趣和特长,也没有除成绩以外的获得自我认同感的途径”,报道中,一位老师犀利指出:造成“学渣”现象的这一心理因素不容忽视。

其实造成“名校学渣”的原因尚多,有个人差异、学业能力、奋斗程度等主观因素,但学子求学背后弥漫的“唯分数论”,应引起深刻反思。正如一位“学渣”无奈地感慨道:“当所有人都在做着各种想做的事时,我却一直活在唯分数论的世界里”。

据一份由清华学生发起的“清华和MIT(麻省理工学院)学生主要学习动机”调查显示,MIT学生的第一动机是“认知内驱力”,即对知识本身的渴望与好奇;清华学生的第一动机则是“通过成绩获得尊重和认可”。两种学习动机竟然有着如此明显的差异,根本说来,还是“唯分数论”在作祟。那么,某些高校里“唯分数论”的现象因何而成?这明显与上游中小学的教育模式有着密切关联。如今,不少中小学尤其是标榜“为升学率而生”的超级中学将“考上名校”视为唯一目标,培养出的学生自然是只会考试的“学习机器”,毫无创新可言。

北大社会学教授郑也夫在《吾国教育之病理》一书中指出,唯分数论的应试教育下,形成了一种“学历军备竞赛”的局面,而这让我们多年来提倡的“素质教育”几乎成了伪命题。当步入追求创新、个性发展的大学殿堂,曾经的“考霸”倘若依旧停留在依靠成绩获得认同感的阶段。一旦在人才济济的学业竞争里未能名列前茅,自嘲为“学渣”的悲苦、焦虑心情自然油然而生。

其实,看似戏谑的现象背后悲剧色彩颇浓。试想经历千辛万苦进入名校的孩子却成了悲情的“学渣”,甚至遭遇退学、抑郁,我们的教育又有何意义?可以说,“唯分数论”在无形间扼杀了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望和兴趣。在教育呈现条链式发展的今天,“名校学渣”现象对中小学教育的警示意义不容小觑:教育既要围绕“以生为本”,在学业评价、管理体制等制度建设下功夫,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兴趣特长、个性成长服务;又要创新育人方式、教学方式等,将知识教学、学活,充分重视学生的“实际获得”。

同时,对高等教育而言,面对“名校学渣”现象应深刻反思、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应采用多元化的人才评价标准、发展每名学生的兴趣特长并给予充分展示的平台。以此方能稀释“唯分数论”的竞争气氛,使“学霸”化知识优势为创新优势,成为创新型人才乃至大师。

教育不应成为一种衡量、甄别、选拔的工具价值,它要构建起未来建设者们强健的精神家园。而有违教育新时代功能的“名校学渣”背后的“唯分数论”,应当全力禁止了。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作者:本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