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留住我们的年味

2016-02-13 08:52 北京晨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怎样留住我们的年味

曾去卖花渔村,鸡犬之声相闻。花深不知归路,岭上都是白云。  

越来越多的人抱怨“过年没有了年味儿”,确实,假如从某些特定的领域去看,年味儿真的少了很多,比如:美食的诱惑在渐渐地减弱,买新衣服的兴奋越发地消退,礼金的支出不堪重负,亲友的催婚不胜其烦……

但是这些真的应该是年味儿消退的原因吗?或许未必如是。事实上,假如换一个角度,也可能会觉得,年味儿其实并没有减弱,反而更加厚重,当物质的需求已经获得满足之后,由物质带来的年味儿或许会消减,但也因此,更多人开始注重精神和文化的味道。

乡土社会

变迁的结果

对我来说,年这个节日可能确实是不存在的,从起床到入睡,和任何一个普通的工作日别无二致。

今年过年,我在威海写作,家里人说回来过年吧,一个人冷清,我说不回去,后来家里人又说要过来,我说千万别来。当然,这和现在的写作有关,写作有时候需要有冲动,一阵一阵的,感觉来了,写得就顺,没有感觉,就很难写下去。这一段时间正好有冲动,一天能写三四千字,难得有这样的时机,不想错过。

当然,我可能是一个特例,并不是一个普遍的状态。事实上,直到今天,中国社会依旧是一个家本位的社会,在世界上,中国人都是非常爱团聚的,这和许多西方国家不一样,西方国家更多是个人本位,虽然他们也有团聚的节日,但是并不是大多数人都会在那一天合家团聚。在中国,家庭生活依旧是第一位的,血亲关系、家庭关系仍旧是最重要的,个人本位的依旧是少数。以后也未必会有大的变化,家庭的传统可能依旧还是主流。

当然,今天的年也和以前的年不一样了,这可能是许多人抱怨没有年味儿的原因。我们的社会正处在一个乡村社会向都市社会变化的过程中。在过去的农耕时代的文化中,人们忙碌一年,到了立春前后,正是农闲时间,过去的忙碌结束,新的忙碌尚未开始,大家欢聚一堂,休息、欢庆,同时等待新的一年开始。这是一种乡土生活的节奏,而都市生活则不一样,人们每天该吃吃、该喝喝,该干什么还干什么,不存在农时的问题。

同时,物质产品的供应也发生了变化,过去物质匮乏,过年办年货,吃好的穿好的,当然冲击力非常大,我看最近山东航拍大集,还是非常热闹,年味儿十足,但这依旧是农耕生活的方式。在大都市里,超市里任何时候都能买到想要的东西,过去吃顿饺子是大事,现在去超市买速冻饺子,天天吃也没问题。这种变化,或许也是有的人觉得年味儿不足的原因之一吧。

年味儿因人而异

小时候,过年是大事,那时候生活中的娱乐很少,物质也很匮乏,过年时节,改善伙食,换新衣服,游园等等,是娱乐集中的时候,特别兴奋。

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非常丰富,吃的焦虑变少了,但年的味道其实并不少,比如过年回家,已经成为共识,共同的选择,过去过的是革命生活,过年不回家,也不觉得怎么样,当然,那样的生活也有它自身的历史和时代的意义。不过在今天,团聚已经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团圆已经被极大地凸显出来。

还有一个变化,过去年是大节,但同时也是唯一的大节,物质的满足和精神的欢愉被集中在一起,因此感受强烈。到了今天,节变得多了,中秋、腊八、端午等等,还有外来的节日。过年虽然依旧是最大的节日,这一点没有改变,甚至在增强,比如过去过年,到年三十才开始,现在从腊月二十三、二十四就开始了。但另一面,更多的节日也同样承担着休闲、放松、欢庆等等功能,因此人们的注意力被分散了。

年味儿其实没变,变的是对味儿的定义。过去一年难买一次衣服,过年时候换新衣,新崭崭地出门,当然印象深刻。所以,年的象征意义增强了,但它和物质的联系变弱了,贫困、匮乏的时候,改善一次,很久都记得,但到富裕丰富的时候,天天可以改善,自然感觉就不那么深刻。

在今天,传统的春节,意义并没有减弱,反而在增强。问题在于,我们也应该改变我们的观念,不能总把年味儿和物质联系在一起,而是应该重新考虑,我们生活的滋味在哪里?

事实上,随着中等收入群体的日渐增多,人们的追求也在变化,过去放鞭炮一直到最后,现在中等收入化之后,人们在都市里更加崇尚温文尔雅的生活,那些猛烈的东西,也不再通过鞭炮轰鸣来满足,而是分散到滑雪等等这些现代时尚的运动中去了。

市场化

让年味儿更重

可能确实有的人觉得年没有了味儿,但是就我个人的感受,年味儿还是非常重。因此年味儿的东西,还是因人而异的。比如我们筹备过年,要写对联、写福字、拜年等等,年前给老干部拜年,给他们写寿字,他们非常高兴。

我们这个年龄段,可能很多人怀旧情绪都很浓,过年我们会有很多聚会,家人聚会、同学聚会等,平常家人也不在一起,甚至不在一个城市,过年千里迢迢回家团聚,同学们也都天南海北地来聚。

还有一个年味儿明显的就是办年货、买新衣服等等,现在当然不缺衣服穿,但过年买个新衣服,依旧很有吸引力。而且现在大多数人生活好了,社会上的各种技术也越来越发达,满世界的货物,轻松就可以买到。你在北京,开车去买天津的点心很简单,甚至去国外购物也很容易。就是在本地,年货的丰富程度就远远超过从前,比如五棵松的大集,各种各样的年货都有,以前可能很难想象,会有这么丰富的年货。所以,实际上,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促进和增强年味儿,而不是削弱。

此外,新技术也让年味儿变得更丰富多彩。比如说微信,以前一辈子可能都不知道正月十五有什么禁忌,但是现在微信上非常多的这种信息,各种民俗都在网上交流,人们对于年的认识,比以前丰富得多。

生活方式的变迁,社会结构的变化,大都市里汇聚着越来越多的人,大家来自五湖四海,风俗不同,过年的方式也不同,这也让年的内容更多更丰富。腊月二十四,我们去慰问一位老干部,他们家是南方人,我们去的时候才知道,我们北方一般都是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人家是二十四过小年,这在以前,上哪儿知道去?

当然,也有美中不足的,比如说人情淡漠是现代都市的一个毛病,那是否有一些办法,改善这样的情况,让人际之间多一点熟络,多一点友好。

年更重要只是形式在变

对于中国人来说,过年更多还是一个家庭、家族的事情。过去在乡村、社区还有许多公共活动,比如社火、扭秧歌、唱大戏等等,现在,随着这些公共活动的减少,过年就越发成了一个家庭活动。

那么家庭的活动减少了么?并没有,和父母团聚,和兄弟姐妹团聚等等,尤其是像我们这样在异地工作的,就更加重要,一定要回家,才是完整的年。我从小在城市长大,我父亲一辈已经离开故土,但是我小时候,我父亲每年都要回老家。现在我也每年回家,父亲也都会在年前祭祖,也祭天地,然后就是全家团圆吃年夜饭,还有各种同学老友的聚会。

团圆是年最重要的一个意义。在传统诞生之初,古人为什么过年一定要回家?这里面可能有几个原因。第一就是对生命的认知。西方人认为生命来源于上帝,所以他们过圣诞。而中国人认为生命来源于祖先,所以一直都有“慎终追远”的传统,对血脉、祖宗向来重视,而宗祠、祖坟一般都在老家,所以在外的人们一定要回家。当然,生活在乡村里的人们,他们的祖坟往往就是村庄的附近,因此不会有远离感,会觉得和祖先其实仍旧生活在一起,这种情感追溯根本,其实就是对生命来源的追溯,对赋予我们生命的祖先的感恩。

第二个意义,是对时间的感恩。时间一去不回头,但是正因为有这样一个特殊的节点,使我们觉得时间在轮回循环,在新旧交替,过去一年的错漏、遗憾,我们可以在这个节点做一个结束,一切重新开始。

其三,就是对家族的意义重大,回到故乡,做一些只有过年才做的事情,参加家庭的活动,年味儿其实并不会减少。

只要人们还有生命,就一直会有年这样的特殊的节日。当然,它的内容、形式、仪式可能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那么,只要我们在这个特殊的节日,依旧参与一些特定的仪式性的活动,自然会得到心灵的抚慰、情感的慰藉,那年味儿就不会少。比如我,每年回家都会在家里贴福字、对联、买年货、吃团圆饭、贴春联、守岁等,这些是活动,也是仪式,仪式会给人仪式感,而仪式感会让人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这就是年味儿了。

责任编辑:耿娟(QL0009)  作者:刘树勇 李银河 李兴国 张颐武 叶匡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