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经历的紧张、恐惧、遗憾等影响重大的事情,往往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淡化,而像是一颗休眠的种子埋在了记忆深处。在我们为人父为人母时,这颗种子可能会被唤醒、发芽、生长……
这些“种子”是我们原生家庭的土壤下产生的,但可能蔓延到现在的家庭,导致我们把孩子的童年当成了自己的童年再现。
贪吃姑娘 源自妈妈过度喂养
14岁的金金,来到心理咨询室是因为体重超标。经过交流,我发现,体重超标与金金从小被喂养的方式及饮食习惯紧密相关。
经过与金金妈妈刘女士的沟通,发现她实际上很明白食物的营养成分,也知道女儿实际上不需要那么多肉食与零食。过度喂养,是她自己的一种心理需求。
提及自己的童年,刘女士依然眼泪汪汪。
刘女士说,自己的父母重男轻女,妈妈生了姐姐和她之后,父亲非常失望。从小到大,她的耳畔都是父母的叹息声。等她五岁时,妈妈生下弟弟。因为孩子多,家里经济非常窘迫。
“家里有点好东西,都是尽着弟弟,我到现在还记得弟弟在吃鸡腿,我站在边上看的场景……”
刘女士说,她到现在都不能原谅父母的做法。所以,她生怕自己无法满足孩子的需求,给孩子的心理也留下阴影。
心理点评
父母的偏心很让刘女士处于一种爱的亏空状态,她将自己的需求投射到女儿身上,通过对女儿的过度满足,试图找到自己被爱的感觉。
但这种方式既不适合女儿,也不能真正地填补内心亏空。刘女士只是通过这种矫枉过正的方式,来证明她与父母不一样,以此来表达对父母的不认同。
支招
请刘女士列出对自己影响大的童年缺憾,比如“父母偏心”“父母在自己需要时没有给予自己满足”……列出这些伤害,才能知道自己心中的痛点所在。联系自己对待女儿的方式,看到哪些行为可能是对自己过去缺失的补偿。针对此问题,与女儿沟通,倾听女儿的心声,以不断地调整对待女儿的方式。
所以,对于刘女士而言,需要看到自己的委屈,直面自己的需求。同时,能与父母,与女儿不断地在心中划清界限,才能真正看到女儿的需求,而不是将自己的需求凌驾于女儿的需求之上。
激烈的父子之战
16岁的卡键,最不能接受的就是父亲的专横。“他动不动冲我大吼大叫。而且,什么事情都是他说了算,我……”
通过几次咨询,卡键的父亲张先生说:“唉!我没想到在儿子眼里是这样一个形象,其实,这一直是我想要避开的!”
张先生倾诉道,他从小就一直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下。父亲经常因一点小事就对他非打即骂,声音之高传遍整个筒子楼。
张先生很想成为温文尔雅的父亲,但没想到却越来越接近自己父亲的样子。
心理点评
美国心理学家汉姆菲特·米勒,在其著作《爱是一种选择》中说道:“每一个人都有重建原生家庭熟悉的生活模式的本能,哪怕这种模式是痛苦的、有破坏性的、不健康的。”这源于,父母为自己建立的原生家庭的模式是令我们熟悉的。
表面看到,张先生时刻想着绝对不与父亲一样。但实际上,这种对抗同样是一种强化,让他对这种模式更加熟悉与执着。
接纳自己的经历,接纳父亲的行为,会放松“心弦”。当然,接纳并不等于喜欢父亲的行为,也不代表否定那些伤害,而是承认它是自己经历的一部分,同时也能换多个角度去理解父亲的行为。当对抗不再,才更有可能与儿子发展新的关系模式。
支招
每一种经历的背后都蕴藏着礼物,也在以它特定的方式成全着一个人。请张先生看到自己所接受的教育方式成就自己的方面,从而逐渐降低对童年经历的对抗。同时,留意自己何时会与儿子对抗,对抗的背后是什么情绪,而自己又得到了哪些满足,除了对抗,还有其他方法获得满足。
尝试着与儿子做语言之外的沟通,比如通过写信、微信等方式,新的沟通形式的启动,会有助于打破旧有的沟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