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在全国率先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率先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率先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到如今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化发展,北京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走过风雨二十年。即便在前行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我们再回首,这二十年,仍然是北京教育发展最快的二十年。
二十年,北京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发展。近年来,在扩大优质资源辐射力度,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方面,北京市实行了学校之间“手拉手”——示范学校与普通学校合作的方式,提升办学水平;通过“名校办分校",实现优质资源校到郊区办学,提升整体水平;通过积极支持区县探索实施“校区制”和“学校联盟”等优质资源辐射的学校“组团化”发展模式,确保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在此基础上,2015年4月23日,北京教育又确定了新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在确保各区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上,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市义务教育实现更高水平的优质均衡发展。
回首北京基础教育,自1999年,市委、市政府做出《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2002年9月,北京认定首批14所学校为“北京市示范性普通高中”,到目前,北京市有示范性普通高中68所,北京基础教育硕果累累,为首都建设和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尽管北京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发展的二十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教育在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同样在发展。
孩子们在获得了平等的受教育权,解决了“有学上”的需求后,开始追求享受相对均等的教育条件保障,希望“上好学”;追求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全面的关心和指导,追求个性差异受到关注并获得发展空间。人们在指出教育的不足之处的同时,更要有知足感、认同感。教育的发展总是承载着家长们无限的期盼和嘱托,也因此,教育的发展显得沉甸甸。
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教育问题,但是应该看到,北京每个阶段的教育政策都是在解决教育问题的主要矛盾。日前,记者采访了北京教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李晓秋。追忆北京教育的发展前世今生,李晓秋侃侃而谈,“在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每一项教育政策和改革,都是以‘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为指针。”
他讲到20世纪50、60年代的复式班,“为了照顾学生就近入学,解决师资短缺的问题,解放初期,广大农村出现了一村一班的单班复式班。” 李晓秋说,当时北京市入学率较低,为了让农民子女入学,各地采取各种办法村村办学校。很多地区自然村多,学生分散,如果村村办学校,师资和财力、物力明显薄弱,这些问题的促使了复式班、单人岗的出现。
与现如今的教学方式相比,复式班教学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组织形式。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同一时间内有着不同的学习内容。需要教师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设计出不同的教学程序,达到不同的教学目的。李晓秋说,其实,北京地区单人岗、复式班的发展变化也是有起伏的。上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相应的入学儿童随之减少,许多农村小学已经不能组成单式班,复式班呈现发展趋势。最终,随着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复式班逐渐消亡。“拿延庆县来讲,2004年全县小学81所,复式班3个。直到2005年,延庆才全部取消复式班。”
“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教育政策,复式班、单人岗是随着教育的发展而出现或消亡。但不可否认,复式班、单人岗为当时普及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评价复式班、单人岗的历史地位时,李晓秋如是说。“从教育现代化的角度来说,当时的教育条件十分艰苦,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单人岗、复式班教师研究教学规律,并且培养出了一批一批农村有志青年。他们在艰苦条件下为教育事业做的努力和贡献,是我们今天教育所要传承的重要精神。”
对教育问题的认识,不能割断历史,必须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教育问题,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在质疑中不断被推进、向前发展。对比过去的教育的简陋,我们更应感恩今天教育发展的珍贵和不易。现阶段怎样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求进行教育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千龙网记者 耿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