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两会召开,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将从11个方面重点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由此也被社会称为“教育最强音”。教育作为今年全国两会的热门话题,中高考改革、二孩教育、多校划片、供给侧改革等引发代表委员的热议和社会的高度关注。
李克强在报告中表示,公共教育投入要加大向中西部和边远、贫困地区倾斜力度。统一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善薄弱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鼓励普惠性幼儿园发展。办好特殊教育。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率先免除普通高中学杂费。落实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政策。加快推进远程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提升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继续扩大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农村招生规模,落实和完善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当地就学和升学考试政策。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从家庭到学校、从政府到社会,都要为孩子们的安全健康、成长成才担起责任,共同托起明天的希望。
回顾近年来教育领域深化综合改革的探索,作为首善之都的北京,在教育治理方式创新中逐步形成的“北京理念”,凸显教育民生观的价值导向。近两年,各区相继构建区域教育综合改革的新地图。通过学区制、教育集群、集团化办学、名校办分校、初中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中考优质名额分配、高考双培计划等方式,多渠道保障每一个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
截至去年11月,北京16个区新增、合并、更名学校达到160余所,其中又以朝阳、海淀、平谷三区力度最大。新一轮的改革中,朝阳区在全区共设15个义务教育学区。在15个学区内,学校以强带弱的格局初步形成,遏制了“义务教育择校风”,解决了学生就近入学、对口入学的问题。海淀区教委也对外公布了17个学区及所属学校划分情况,17个学区对应29个街镇。
“孩子们应该在连读制学校,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健康成长。”日前,全国政协委员、作家莫言在两会上抛出了自己的“教育改革”构想:现有学制由12年改为10年,取消小升初和初升高两次统考,十年内每年只举行两次期末考试。
莫言说,为了小升初、初升高、高升大的三次考试,各阶段毕业班都要进行长年的强化复习。这不仅增加了师生、家长的学业负担和经济、心理压力,也由此衍生出补习班、学区房等困扰民生的社会问题。他憧憬,学制改革后,每个孩子都享受10年免费义务教育,不仅有机会到大学和职业学院学习培训,还从制度上普及了高中教育。
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特级专家、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导何水法认为,应将现行的9年义务教育制度延长为12年义务教育,把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纳入义务教育范围,推行高中阶段(含普通高中、职业高中)的全免费教育。
何水法直言,为了考入所谓的重点高中,大部分初中校压缩教学进度,三年初中课程二年半即上完,孩子们提前备考,严重的校外补课使得休息时间被大量挤占。而中考对“副科”的轻视,也让本应属于孩子的副科教育时间被占用。他建议,取消中考,实行普通高中就近入学,将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同时,实行公办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杜绝设立重点学校、重点班,让孩子真正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