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改革 语文教学咋接招

2016-03-14 14:11 现代教育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中考改革 语文教学咋接招(上)

从2015年开始,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在命题内容和考查形式上较以往体现出了方向性、创新性的根本转折,考查基础知识开阔、能力和素养较为全面,题目题型设计巧妙灵活,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践,强化语文学科在立德树人和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独特作用。透视北京中考语文试卷,将全面深化中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

强化课程整体育人意识

全面加强各级教育工作者的课程意识,高度认识课程是学校育人工作的核心内容,学生对课程有选择权,学校应努力开发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促进全体学生在校期间的全面发展。着力提升各级教育行政管理者、教科研人员、学校干部教师在课程的管理决策、规划开发、整体推进、评价导向、特色创新等方面的价值理念、站位视野、能力水平等综合素养。

语文作为母语学科,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特质,决定了它在众多基础学科中的地位和角色,相应地被赋予了更多的责任和使命。当然,并不因此就否认、淡化其他学科的育人价值和功能。关注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以及学科内、学科间的联系与整合,明确语文学科课程的定位、性质、目标及其与课程整体育人之间的关系,促进语文和其他学科教学的衔接和紧密联系,适度消除和打通学科壁垒,把历史、地理、政治、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内容作为“大语文”学习的依托和背景。

地方、校本课程要充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学校特色开发和实施,充分发挥三级课程的整体育人价值。逐步更新课程育人理念,摈弃片面机械、重复、海量的应试训练,尊重遵循学生身心发育成长规律,拓展基础知识视野,增强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提高人文综合素养,丰富学校教育生活内容,真正关注学生生命的价值意义和质量。

增强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要基于国家《语文课程标准》开展教学,规范课程内容深度、广度和进度,体现培养目标、课程标准、教材、教学、评价的整体性、一致性和协调性。引导学生掌握随文学习的基本词汇、语法知识、常用修辞方法,加强词句的理解和使用,强化学生语文阅读和写作的基本能力,体会实际运用效果。积极整合、拓展、丰富课程资源,打牢学业基础、扩大知识面,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构建满足学生个性需求的语文教与学方式。

加强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应用的联系,重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开发与实施,努力提供高质量的丰富的活动课程。语文学科涉及的知识面相对开阔得多,语言文字更倾向于应用,因此要聚焦语言运用、重视听说读写结合,注重语文学习的开放性、体验性、实践性和过程性,突破教材、教辅、教室、校园的限制,加强教学内容与社会、自然的联系。

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充分利用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实践基地、高校、科研院所、各类场馆、企业等社会资源开展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倡导“玩中学”“做中学”,凸显体验、合作、探究,让学生在亲身参与实践中了解和掌握鲜活的知识和技能,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加强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

中华传统文化是数千年来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创造的文化总和,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情感认同、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思想内涵极为丰富,包括诗词歌赋、衣食住行、琴棋书画、风俗习惯、工具器物、节日庆典、伦理道德、规章制度等。中小学生作为祖国未来公民承担着历史赋予的责任和使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教育工作者同样承担着教育青少年学生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历史职责。

在课程建设和教材修订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加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加强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建设,完善传统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实现学科课程、教学环节全覆盖。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深入梳理和宣讲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文涵养。

在语文教学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古今文学名著,阅读浅易文言文,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欣赏音乐、戏剧、美术等艺术作品,尊重各民族传统文化习俗,参加传统礼仪和节庆活动,提高人文素养和审美品位。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作者:韩宝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