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提起“小蜘蛛人”的称号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就是初二(8)班朱胤宁——一名资深的“蜘蛛控”。如今,他又多了一个新的头衔——“小讲师”,开课为同学们科普关于蜘蛛的常识。像朱胤宁这样凭借自身兴趣便能“为人师”的学生,在一六六中学并不少见。过去的两年里,学校开设“午间讲座”,从蜘蛛世界到无人机前沿,课程的主导不再只是教师。在丰富学校课程的同时,照亮了一群“偏才”的成长之路。
校内“小专家”搭建“偏才”舞台
2014年,“百名专家进校园”活动在学校开展,也正是借着这股“东风”,校园内的“小专家”也如雨后春笋般地活跃起来,正值初一的朱胤宁便是其中一员,也是年龄稍小的一位。
据德育副校长李彤介绍,当学校向学生们发布“讲师征集令”后,老师们收到了30多份的课程方案,经过教案筛选和试讲后,最终10余门学生课程正式亮相。“学生课程几乎场场爆满。朱胤宁的蜘蛛课更是受到热捧,很多学生即使站着也想听他的课。”第一讲,朱胤宁以介绍蜘蛛的常识为主,包括蜘蛛的概念、种类、有无毒性等。但最令同学们感兴趣也大为震撼的,是捧在他手上和摆满桌子上的活体蜘蛛。“下了课很多学生也不愿意走,把他围在中间看蜘蛛。”首次开讲便受到这样的欢迎,着实令朱胤宁颇感意外,同时,他也为自己的兴趣能够被同学们认同甚至喜爱感到由衷的高兴。“上完这节课后,我找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到现在他们还会和我在一起探讨蜘蛛”,他兴奋地说道。
在一六六中学,像朱胤宁这样的“偏才”比比皆是。为了给他们的成长之路“保驾护航”,学校不仅开设了“小讲师”课程,更在“幕后”配有学科教师作指导,为他们的个性化发展顺势搭桥。现在,朱胤宁便有了自己的“专属生物教师”,这位老师不仅为朱胤宁提供专业的授课技巧,更为他的“蜘蛛梦”开小灶。“老师也会更多地收集关于节肢动物方面的信息,帮我拓宽知识面。”朱胤宁坦言,未来他或许将走上生物学的专项研究之路。
全年民俗课浸润人文素养
在精准定制“偏才”成长路径的同时,一六六中学更看重的是“普惠性”教育。学校的课程向“最低处”精准发力,垫高教育公平的起点,让课程惠及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自我发展带来的喜悦和自信。学校“博雅”课程体系中的数十门课程,正是为每一名学生发展奠基的最好佐证。其中颇具代表、也是备受欢迎的“明星”课程,当数“民俗节”系列课程。
2013年,学校本着“让学生过中国节”的初衷,开设“民俗节日”课程。首批将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冬至5个贯穿全年的节日纳入课程中。每年,5个节日成为全校学生的“欢庆日”。李彤介绍,每学期开始前,学校将5个节日的活动策划分配给不同年级,各年级活动项目组将通过收集资料、征求民意等方式推出节日当天庆祝“大趴”。“比如,清明节祭英烈、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舞龙舞狮、重阳节爱老敬老、冬至节感念师恩等等。”在欢庆节日的同时,更浸润了学生们的人文素养。
今年,“五节”将被更新为“四大节气”——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每一节气与一种花儿“结对子”。“让学生们从花中品味节气,比如立夏的荷花,学生要找相关的诗句、制作手工艺品、了解荷花蕴藏的气度”,李彤说。
正是这种既能为“偏才”个性化“护航”的“精”,又能为全员普惠性服务的“全”,才使得生命在课程中不断生长,师生在课程中共同体验幸福,一六六中学也收获一个又一个的教育成果。据教学副校长翟莉梅介绍,在2015年高考中,学校文、理科一本率“全满贯”,但这批学生在高一入学时的“一本苗”仅为70%;校级文理科头名分别以657分和695分的成绩跻身全市考生的前300名,而在3年前这两名学生的中考成绩在东城区排名仅为500名上下。学校3年间的教育加工能力不言而喻。翟莉梅将成功归结于教师的“拼”,更是“博雅”课程体系的“实”。“重核心素养,育博雅人才是课程理念,也是我们的教育愿景”,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