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3月26日,2016互联网+个性化教育发展论坛在京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互联网+个性化教育”在新时代的革命性意义。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发表主题演讲《运用互联网技术推动学习的革命》,深度剖析互联网带给教育界带来的深远影响。
文/刘长铭
互联网给教育带来了什么?
16年前我曾经在北师大参加过一个论坛,当时讨论的话题就是互联网时代到来以后,我们的教育会发什么样的变化。我说,我们要勇敢的迈出第一步,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进行大胆的探索。那时候还用电话线拨号上网,今天已经走到的移动互联的时代,但是这个探索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办了一个网校,覆盖了200个地级市。
回想起来,技术改变了我们30年的教育,改变了30年的生活。相比生活而言,对教育的改变应该说不是非常地强烈。总体经过了这样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技术手段开始服务于老师的传统教学,用技术模拟一个过程,一个事情发生的变化过程等;
第二个阶段,技术手段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因为占有资源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更好的软件将变革学习的方式。
互联网能够做什么?能够给我们提供无限的资源,它改变了教的方式和学的方式。比如,在家里就能参加全球培训。过去管理人员都要集中在某一个国家去参加培训,现在他们可以把培训课程做成软件,在家里就能完成培训。四中刚刚毕业的一个学生,最近获得亚洲桥牌的亚军。她在高一第一个暑假开始参加桥牌的选修课,因为每周只有一两节桥牌课,她便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网络学习和实践。一年以后她进入了北京青年队。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这种学习方式是不可能的。
网络给我们带来了什么?首先它改变了信息存储、传播和检索的方式。进入到互联网时代,人们对信息有一种超越任何时代的渴求。技术给我们提供了新的信息组成方式、处理方式和呈现的方式,它造成信息快速的传播。
技术怎样改变了我们的教学?一个学生在作文当中写到,“911事件”发生后的早上,历史老师便很严肃的给同学们讲了这件事情。这是十几年前的课堂,按照今天处理事情的方式,又较十几年前提高很多。
互联网时代教和学的改变
如果把立方体的容积理解成信息量的话,由于参与创造知识的人数与信息传播水平的变化,使得知识在今天产生了剧烈的膨胀。互联网给学生提供了无限的信息,因此,对学习者的学习品质、学习能力的要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应该具备哪些素养呢?首先要具备积极热情、终身学习的态度,保持好奇心;其次要善于管理自己的时间资源和个人的资源,能够面对巨量的信息快速做出选择,能够精准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能够对已经获得的知识进行快速的整理和分类,建立知识之间、碎片之间的联系,然后抓住核心的知识,构建自己独特知识的网络框架等等。
网络时代更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更有利于学习者采取专题探究式的学习。“专”的学习不应该是偏科,而是高度综合的学习。一个专题往往涉及很多领域,甚至跨学科、艺术、人文、技术等多个领域。比如我们给高中学生提供的一个问题:能不能设计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轨道?但首先要确定卫星的功能是什么,不同的功能需要不同的轨道,根据轨道的高低设计什么样的动力系统,发射点怎么选择,发射过程,以及发展基地的建设,这里涉及到地理、地质、气候、气象等等一系列的问题。但是分科教学最缺乏对学生深入探究的训练。
在互联网时代,学习方式应该发生一些深刻的变化。传统方式下老师告诉学生要打好基础,也许仅仅是为了考试,学生可能完成了高考以后一辈子都用不到,但是在上学的时候,却要被这些知识备受煎熬。在主动探究式的学习的环境下,学生首先要有一个问题,为了研究、解决这个问题,他需要学习知识A、知识B,学习知识A的时候,还发现涉及到知识A1、知识A2,这种方式就是网上超文本阅读的方式。沿着一个线索往下学,涉及到所有的知识都是和这个问题紧密相关的,这能够激发学生高度的学习的热情。所以,传统的教育是以知识的完整性为目标,构建单一的学科;网络时代的教育以解决问题为目的,构建一种多学科、问题化的知识体系。如果学生头脑里是同一张知识结构图,还谈什么个性化教育?
在高考制度下,为了让学生获得较好的成绩,老师教导学生不要偏科,要均衡,于是学生的才智结构像一个矩形,特点就是窄、密、均、缺少个性。实际上真正具有突破性思维能力的人,他的才智结构是一种埃菲尔铁塔式的才智拓扑结构。一个学生有最感兴趣的学科,跟这个学科关系紧密的学科,发展的也越好。比如一个学生对物理感兴趣,数学可能就会强一些。老师经常要求学生每年读几十本书,涉及多个学科领域。为什么?缝隙。它表示不同知识领域的边界,不同领域之间的缝隙、边界,常是产生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的地方。所以教育改革的本质,不仅仅是改变学校的课程表,而是发生在人的大脑之中。改变教师的行为模式,是改变人脑中的构建知识体系的方法和过程。
互联网技术对于教育的无能为力之处
互联网不能做什么呢?是不是说通过网络把课程传到农村留守儿童的校区中,学习成绩就都提高了?没那么简单。
互联网不能做的事情很多。首先互联网不能替代学生动手实践的课程,经验不能直接获得。中国教育很重要的一个缺陷是,绝大多数的学习活动起点是书本。中国很多学生认知的过程是不完整的。这也是为什么一个人经过了那么多年的教育,仍然不具备基本的科学精神,是因为他的知识来源主要是间接经验构成的。
互联网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诊断和反馈信息,但是不能替代学生的自我反省。互联网技术凭借丰富的信息可以引发学生的丰富联想和想象,但是不能替代学生头脑中的联想和想象。互联网技术不能替代人与人之间的真实交流。
这就决定了今天教师在短时间内不会下岗。传声筒式的、复读机式的老师可能面对互联网会失去他的职业,但是真正的心灵的导师,他们永远为社会需求。
所以,对于互联网引发的革命,要有一个客观、冷静的认识,要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也用我们的工作来弥补互联网的不足。(耿娟根据现场速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