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于表达、善于表达的孩子更能合群、更能赢得朋友和快乐。
黄琼:《语文报》中考版特约编委,著有《合群的孩子更快乐》一书
生活中,有一些孩子常常躲在不起眼儿的角落里,任凭周围再热闹,他也熟视无睹,默默无语。该他站出来发言的时候,他就躲闪、退让,任你怎么要求,他就是“金口不开”。面对这样的“闷葫芦”孩子,很多家长都担心,怕孩子以后不会与人交往,不能适应集体生活,被社会抛弃。
面对让人担心的“闷葫芦娃”,家长先得分析清楚造成孩子不愿开口的原因:可能是个性差异,跟天性活泼、大方、外向的孩子不同,有的孩子天生内向、害羞、不喜欢热闹;可能是缺乏自信心。有些孩子可能因为家境不好、相貌缺陷、语言表达问题,或者没有形成良好的自我认同等原因产生自卑感,在众人面前总觉得低人一等;可能是家庭环境不和谐造成孩子缺乏安全感,形成孤僻的性格;可能是从小娇生惯养,抗打击能力差,遇到挫折后情绪低落,从此自我封闭等等。
性格偏内向还是偏外向,原本各有所长,但正如外向的孩子不能随时随地都“滔滔不绝”一样,内向的孩子也不能永远都用沉默来面对社会、面向他人。要知道,沟通交流是为人处世的必要手段,是个人发展的重要途径。勤于表达、善于表达的孩子更能合群、更能赢得朋友和快乐。因此,家长对“闷葫芦娃”的教育与矫正必须尽早进行。
找到“病根”好下“药”。常用的教育方法,首选是多鼓励、常“练心”。家长注意常用欣赏的眼光、赞扬的话语充分肯定孩子的长处,宽容孩子说错话,教育孩子多思考、多交流,并在交流中保护和点燃他们自信心的“星火”。长此以往,对孩子良好人格素养的形成也大有裨益。
其次,要设置情景多“练胆”,训练孩子学习交往能力。比如,对于因为缺乏交往经验和自信心的内向孩子,家长可以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创造“模拟环境”,让孩子在“模拟环境”中体验交往,练习表达能力,锻炼交往能力。爸爸妈妈通过角色扮演,给孩子再现交往困难的场景,比如被小朋友抢玩具、请老师帮忙等,并在“模拟环境”中展示解决困难的沟通内容和方式,让孩子在亲子互动中摸索经验、熟悉交往情景、建立交往自信。
最后,要敢于把孩子放到生活中去“练嘴”。家长要有意识地多给孩子独立交往的机会,让孩子在独自交往中自主沟通、解决问题,避免全盘包办代理。告诉孩子,与人交往、沟通必须关心别人的需求和感受,防止过分的“自我中心”。要让孩子懂得,尊重对方人格、考虑对方需求和利益的话语,才是对方爱听的话语;关心别人的孩子才会受到伙伴的欢迎,在交往的路上才会走得平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