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龙潭中学:调整实验功能激活化学学习

2016-04-18 14:02 现代教育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调整实验功能激活化学学习

前不久,北京市东城区龙潭中学化学教研组的老师们参加了北京市东城区中学教师基本功大赛,包括教学设计和10分钟的微课展示。我们抽到的题目是《铁的重要化合物》。众所周知,这部分内容在教学上已经有非常成熟的范本,其中不乏一些很有创新的实验设计。这给我们参赛带来很大压力。

为了在教学设计上有所创新,我们结合学校教学实际,从学生成长需求出发,对教材中的实验功能重新定位,突出铁的重要化合物的知识脉络,让学生熟练掌握认识物质的一般方法:利用思想方法(类别和价态)——预测物质的性质——然后进行实验验证。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轻松地掌握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本教学设计也在这次竞赛中获得了特等奖。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育、教学中一种多功能的载体,而功能的多样性需要教师去挖掘。所以老师们要关注实验,有意识地多创造用实验“说话”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化学实验的魅力,使实验成为培养和保持学生对化学兴趣的一条有效途径。

目前,实验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但它不是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的缺失,而在于教师要加深对实验功能及其定位的研究。

首先,教师要从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来把握教材的实验功能定位。目前的课程的改革中对于某些教材的知识是以螺旋上升的形式呈现出来的。这就要求教师对于某一个教材实验不能只从这一课时或一个单元出发进行教学设计,应熟悉大纲和教材,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其次,教师要从研究化学实验目的出发来体现教材实验的功能。尤其在元素及其化合物教学中比较适用于这种方法。引导学生逐步分析,明确实验目的和实验操作。

最后,要从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及学习能力出发定位实验的功能。实验是化学的学科特色,实验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教学方法。如果只是按照教材的实验操作步骤简单的按部就班的完成实验,也可能让教师的课堂呈现出热闹、全体参与一片繁荣的景象;但这些对于化学学习的目的即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学科思维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对于教师来说,对于每一个教材实验尤其是探究实验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及学科思维。

当然,每一个实验所承载的功能不是单一的,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实践应不断的调整,以期达到最佳的实验效果,发挥最佳的实验功能。实验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学思维的重要来源。虽然实验现象是显性的,但科学思维是隐形的。教师应该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思考,培养学生做到有洞察力的观察,让学生在化学实验中萌生科学精神,达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文/涂凤娇

(北京市东城区龙潭中学)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