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讲得多,学生学习活动少;课文内容理解多,语言文字运用少……这是当下语文课堂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导致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直接原因。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日前,全国小学语文课程整合教学研究成果博览会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通州分校举行。记者看到,通过语文课程资源的整合撬动教学方式的转变,成为很多学校探索教学改革的新趋势。
一点做记号,两点冷冰冰,三点水汪汪,四点热腾腾……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通州分校许栩老师执教的《有趣的点》一课中,孩子们正跟着不断变幻的“点”,走过春夏秋冬,走向五湖四海,开启了带点字的学习之旅。
“一点做记号,点在刀刃上。两点冷冰冰,寒冬加衣裳。”课堂上,许老师给出“刃”和“冷”这两个字,让学生分别了解一点和两点的作用。
“冬天,小点儿被冻成了两点水,所以‘冷’‘冰’这样的字都有寒冷的意思。”许老师一边解释一边提问:“你还见过哪些带有两点水的字?”
“净”“凌”“冲”“准”……学生一一作答。
“春天来了,两点水融化成三点水,流向了江河湖海。”随着电脑画面的转变,许老师带着孩子们一起走近祖国的长江、黄河,走近家乡的湖泊、河流,让他们发现更多带有三点水的字。
“许老师的课关联性特别强。她不仅对课内字与课外字进行关联,更注重教材与生活的关联,注意不同领域之间的关联,通过创设情境把学习过程引入学生生活。”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小学语文教研室主任张立军说,许老师由“湖”字展开,让学生联想到湖面以及天鹅在湖面上滑行的场景,把字、词、句和生活建立起联系,培养学生想象、联想和推想的思维习惯。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当孩子们说出长江、黄河、松花江等河流的名称时,许老师及时出示中国地图,一一找出它们的地理位置,带着孩子们感受祖国的地大物博,增强民族自豪感。
“这节课的成功得益于学校对语文课程的整合。”北京第二实验小学通州分校校长谢希红介绍说,以往老师们讲到《有趣的点》一课时,课堂节奏慢、知识容量小,内容缺乏联系。而许老师则以学生熟悉的四季特点串起《汉字真有趣》《江河湖海起波浪》两课的教学,结合点的变化,由一个点的指事字的学习带动了两点水、三点水的会意字、形声字的学习,并拓展到课外四点底字的识读。“本课从识字的思维、方法等多角度整合,实现了教学效益的最大化。”谢希红校长说。
■专家观点
课堂教学应始于学生需求
张立军:(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小学语文教研室主任、特级教师)课程整合的目的是要实现1+1大于2的功效,老师所讲的一篇一篇的课文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促进、相互关联的。即使是识字教学,老师们也不能丢掉阅读,更不能丢掉表达。因为持续的阅读可以让学生学到很多内容,当学生把自己获得的这些知识、阅读的材料转化为他的语言,转化为他的一种认知或者认识问题的一种方法时,他的学习就是有质量的。这样,我们的每一节课才能始于学生需求,走向学生的发展。
■学校探索
在整合中优化识字教学
谢希红:(北京第二实验小学通州分校)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奠定学生良好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重要基石。我们把识字教学放在整个小学阶段,在充分研读教材编排特点的基础上,做出了六年12个学期的识字写字序列化目标体系,使识字写字教学形成一张既有横向联系又有纵向延伸的教学网。我们的老师会根据系列目标从整册书入手,按“字、词、句、段、篇”制定体系教学计划。打破课与课之间的界限,按照偏旁部首、生字结构、字理或者同音字、形近字等不同方面进行归类。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因此,学校也会利用各种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走向生活,在大量的生活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