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科技创新没那么“高大上”

2016-04-29 09:25 现代教育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中小学科技创新没那么“高大上”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大学培训中心主办,中国科学院附属玉泉小学等协办的全国中小学科技教育创新发展论坛在北京召开。在此次论坛上,一批来自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教育专家以及部分中小学校长对中小学科技教育的现状和未来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期“校长圆桌”将分享部分专家、校长的观点智慧。

创客空间为学生奇思妙想搭台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杜毓贞:在百年的发展中,清华附中一直在思考如何针对学生的发展特点,给予不同的能力、需求、兴趣的学生不同的课程;如何能够在满足国家课程要求的基础上,给学生以前沿性、综合性、现实性的知识;如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如何给在某些方面具有更强能力和需要的学生个性化的教育教学,以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如何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在层次性、综合性、个性化、多样化方面一直在思考和践行。

我们在科技教育方面为学生搭建了五大平台:一是搭建学生科技活动的资源平台,让学生的创意飞翔;二是搭建学生科技活动的课程平台;三是搭建学生科技活动的工程创意平台;四是搭建学生科技活动的社团平台;五是清华附中一体化学校的科技教育。

2013年,我校成立了学生创客空间,帮助学生把自己的科技设想尽可能地变成产品。目前,学校已经把学生的创客空间设置成了课程,由清华大学教授指导,以挑战形式促进学生自我极限学习。目前,学校每周有半天开设创客课程,从初一到高二学生自愿报名参加。不到三年的创客成长过程中,孩子们获得了快速成长。比如像DIY飞行器的研究,他们不仅自己研制飞行器,还开成了选修课程同其他同学分享。

除了创客空间和高研实验室这两个平台以外,我校还有实力很强的科技俱乐部,这是跟北京市科协合作的,俱乐部里面,同学们也有很多的创意和研究;我校还与托马斯杰佛逊学校签署了两校的科技联盟教育。合作过程中,我们开设了四个实验室——功能实验室、能源实验室、计算机科学实验室、地理信息实验室。马上还会有生物和化学实验室要进入,我们的目标是搭建十个高端实验室。

超学科课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北京市海淀区玉泉小学校长高峰:创新不那么简单,创新的背后是思维。陈丹青有一篇文章说“哲学控制了我们的思想,科学控制了我们的生活。”当我们在向孩子们传授科学知识的时候,我们要小心,科学的背后,如果没有情感,没有价值观的课程,其实是很危险的。

目前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可以通过超学科课程来完成。超学科课程是基于学科课程的,统合学科课程的,超越学科的课程,以问题为驱动的,以合作、探究、体验、创造为学程的,以推进学生高认知水平发展为目标的课程体系。

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设计课程形态。首先,它必须与目前的学科课程体系相衔接,超学科课程必须建立在学科课程的基础上;其次,必须与各个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科知识体系相匹配;再次,设计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打破学科的界线,打破时空界限,不受时间、空间的制约;最后,学校还需引进复合型老师。这样一个课程既适应中考、高考的需要,又符合国家、北京市的政策要求。

在这样的架构下,将会形成一个新的课程形态。在这里,有设计空间、讨论空间、物化空间、转化空间、展示空间、教学辅助空间、图书资料空间等,让孩子们把“梦想”变成“产品”成为可能。我们希望全校的每一个学生在一个月内至少能有一天时间“泡”在这样的课程空间里学习。我们会给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设计逐步提升的课程,为每个班级的孩子提供不同的课程,以供选择。在“超学科课程”汲取营养,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模型项目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北京第一师范附属小学校长张忠萍:我们学校突出的办学特点是进行快乐教育,从1986年到现在的30年里,我们一直坚持要让每一个孩子快乐成长的教育理念。在促进学生快乐成长当中,我们聚焦了六乐目标,其中就有要让学生以开拓、创新为快乐。

现在的小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都不够,为此我们选择了以模型特色项目为载体来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在模型特色建设过程中,我们一方面加强模型课程建设,另一方面进行了模型课题的研究;无论是区级赛、校内赛、全国赛、国际赛我们都积极参与,以赛促练,取得了突出成绩。

我们学校从2005年开始,每年都会搞持续一个月的科技节,今年已经是第十一年了。

科技节里所有的孩子要读一本科学书,我们会请专家来跟孩子面对面,每个孩子都要做一个科技小制作,还要举办若干个不同年级的科技比赛,现在我们聚焦模型比赛。后来,我们又期待着孩子们在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方面能够做得更好,所以这些年我们选择了以模型的特色项目为切入口,并开辟了很多课程。我们在三、四年级开设了选修课程,其中有模型类的很多内容,在中年级段培养了很多很有创意的动手实践能力特强的小骨干。

■思考

中小学科技教育并不高深莫测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肖远骑:现在一提到科技创新教育,不少学校都有一种畏惧感觉,总以为条件不具备。其实,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源于生活,中小学大有作为。人大附中把科技创新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突出特长的重要手段,把科技创新教育作为促进课程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在课堂教学、课程设置、学校管理、校园文化等方面都融入了新理念和新思想。

科技创新教育的关键是课程,课程是蓝图。第二个基础是课堂,通过课堂培养学生探索兴趣和探究热情。为此,人大附中开放了200多门选修课,并跟伊利诺伊数理高中、菲利普斯安多福学校、托马斯杰佛逊理科高中合作,与国际名校共同研究课题,搞公共实验,学习借鉴他们的课程设置。

我们把世界作为教科书,不但创新了科学教育的课程,而且还开展了很多科技实践活动,并把开放课程这项任务作为全校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方面并把科技发展作为教师专业考量的标准,鼓励带动教职工参与科技教育和创新。无论老师还是工友,只要你在这方面有能力,就可以成为科技创新的教师。

创新人才面临评价和出路问题

北京四中副校长谭小青:北京市教委在2010年批准部分高中可以开设特色的实验班,在这一政策背景下,北京四中道元实验班应运而生。

创造力主要不是培养而成,而是需要开发或激发。保持好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是至关重要的,或者说教育怎么样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孩子创造力的伤害,或者叫扼杀。

我们认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是培养学生明确而坚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人生态度。传统检测认知水平的方式恰恰检测不了创造力,或者说很多评价的东西,用一些量化的指标根本没办法检测出学生的水平。

创新本质上是对旧有思维的突破。学习活动是脑神经系统的构建过程,创造力的发展需要自由遐想和四维空间。宽松、低压、和谐交往的人际环境有利于发展人的想象力。我们在学校,在课堂上,如何保护学生的奇思妙想,宽松、低压的环境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围绕着目标做了很多事情,包括队伍的建设、制度建设,必须得打破现有制度包括选拔机制。在道元实验班学生选拔、课程的建设等方面,我们进行了很多创新。如我们把所有的课程进行了压缩,包括课时和教学方式,两个下午用了6节课的时间,专门给学生研究交流、制作探索。

道元实验班并不缺乏理论的思考与探索,在学生选拔、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方面也有很多创新,但是一直面临着学生评价和出路的问题,他们更需要一个像国外大学那样的选拔机制。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