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四访:三只羊小学“变形记”

2016-05-03 16:21 新华社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五年四访:三只羊小学“变形记”

汽车在弯曲颠簸的山路上行驶近两个小时后,来到一座具有几十年历史的危桥前,过桥后的上山路由拳头大的石块铺成,拐弯处的坡度之大令司机屏气凝神。

这是2011年3月24日记者第一次前往广西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三只羊乡采访时所走过的道路,也是进乡的唯一道路。

三只羊乡是都安瑶族自治县最偏远的乡镇,距县城约80公里,人口不足两万。据传说,这里最早有三个村,由于实在太穷,当地土司向三个村各征收一只羊作为税收,三只羊因此得名。

地理位置的闭塞、交通条件的艰难,让三只羊乡长期摆脱不了贫困,县里公务员一度闻“三只羊”色变,都怕被分到这里工作。

2011年3月24日、2011年9月1日、2013年1月14日、2016年4月20日,记者四次来到三只羊乡三只羊小学采访。三只羊小学位于莽莽群山环抱的一片山坳,学校依地势而建,似“挂”在山坡,教学楼、食堂、宿舍楼的地势一个比一个高。

第一次采访时,学校370多名寄宿生的午餐深深震撼了记者:几乎每个孩子碗里都是黄豆蒸饭,一些孩子购买小卖部的辣条、方便面当“菜”……

当时5岁的学前班瑶族儿童蓝权不会说普通话,已经住校,晚上由7岁的姐姐照顾带睡,吃饭时姐姐将碗中仅有的一片腊肉和大部分黄豆分给蓝权当菜,她自己只吃白饭。

三只羊小学校长蒙文武看在眼里,既心疼又无可奈何。蒙文武这一代人幼时读书,也是伴着黄豆蒸饭长大的。几十年来,校园伙食未曾改变,营养不良导致学生个头普遍矮小。

2011年下半年,我国针对部分农村贫困地区的中小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出台。从那时候起,记者开始见证了三只羊小学的“变形记”。

2011年9月1日,秋季开学第一天,记者沿着同样的危桥石路,第二次来到三只羊小学,正值午饭时间。记者看到,伙房除了原来的大蒸笼,增添了炒菜锅,学生们的铁饭盒里装的不再是黄豆蒸饭,而是白菜炒鸡蛋搭配大米饭。虽然伙房简陋、没有餐厅,但孩子们的满足写在脸上,蒙文武也有了些许轻松。

那时蓝权依然不会说普通话,只是端着饭碗跟着姐姐,一个劲儿地笑。

2013年1月14日,第三次去。这一次,危桥被废弃了,一座叫“永乐”的新桥屹立山涧江面,过桥后可直接驶上柏油路到达学校。

道路畅通方便了物资运进,三只羊小学的“基础设施”建设开始提速。当时,学校小食堂正在加高扩建,孩子们即将有自己的餐厅、餐桌椅。

蓝权读了一年级,成了记者面前用普通话争答问题的“抢镜王”。和蓝权一样的寄宿生有400多名,在寄宿生生活补助、营养餐资金的支持下,他们改变了多年不吃早餐的习惯,有了牛奶面包,有了花样更多的饭菜,再也没有了读书的“吃饭之忧”。

此时,一贯不善言辞的蒙文武面对记者,说出了很多他的设想,比如教室、宿舍的修葺扩大……

2016年4月20日,当记者第四次前往三只羊小学,正在按“老经验”计算行程时间时,却欣喜得知:去三只羊可以走高速了!

从县城上高速行车约40分钟,穿过十几个密集的隧道,下高速再开约40分钟山路,就到了三只羊小学门口。

这一次,记者发现学校“变高变大”了,破旧而拥挤的教学主楼去年9月被原地拆掉重建,拥有24个标准教室的六层教学楼正拔地而起,工人们站在围着脚手架的新教学楼上紧张施工。

“这栋新教学楼将成为全乡最高、最大、最好的楼,今年9月投入使用。”蒙文武说,

通了高速后,从外面运建筑材料进山的成本大大降低,县教育局支持学校的各项建设施工进程更快。“按照规划,新楼投入使用后将腾出餐厅;再拆其他旧教学楼建学生宿舍,学生们就不用像现在蹲着吃饭,不用睡大通铺了。”

随着设想一步步变为现实,蒙文武也更加踌躇满志。他期待硬件设施提高后,加强教师的培训流转,让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五年四访,从人到物,三只羊小学的“变形记”有目共睹。“在学校很开心,以后还要出去读高中读大学!”已读四年级的蓝权第四次面对记者,普通话越来越溜,并开始向往未来。

责任编辑:耿娟(QL0009)  作者:张周来、张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