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人志愿者:等着我,找到你

2016-05-06 08:36 中国青年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寻人志愿者:等着我,找到你

在安徽淮南生活的“竹林听雨”每天一有空闲,就扎在电脑前,多个网页同时打开,几个QQ群一直在闪烁。自从2012年在公益性寻人网站“宝贝回家”注册成为一名寻人志愿者,她已经接了700多个任务,成功找到了41个人。

在深圳工作的“若邻郎”今年44岁。2013年,他被网上一段寻亲视频打动——时隔多年女儿找到家后,发现爸爸死了,哥哥被杀,母亲疯了。“如果早一点找到该多好。”他当即注册成为寻人志愿者。广东是全国寻人成功率最高的省份,目前仅他自己就已找到60多人,还有300多个任务在进行中。

“竹林听雨”和“若邻郎”的小伙伴越来越多。截至发稿,有195491人加入了“宝贝回家”寻人志愿者的队伍,每个省都有一个志愿者QQ群。“竹林听雨”是安徽群的管理员,群里有1100多人,细分为“孩子找父母”“父母找孩子”等工作组。

和印象中寻人“跑断腿”不同,志愿者的工作主要通过网络进行。“竹林听雨”介绍了自己日常的工作情况:求助者在网络求助后,志愿者领取任务;通过与求助者的沟通和各种信息的搜集,在网上发布专业的寻人帖,同时在各大寻亲网站比对与求助者相关的线索;有了大致方向后,转交给当地的志愿者实地走访。

“随着管理越来越规范,现在新加入的志愿者要参加专门的培训,包括怎么发帖、怎么比对,注意事项有哪些。如果说网站是一个数据库,志愿者起到的是数据处理的功能。”“竹林听雨”说。

“若邻郎”告诉记者,发一个寻亲帖的前期准备过程十分漫长,有时甚至需要半年、一年才能完成资料搜集。“我一年要发200多个寻亲帖,而且不是发完就行了,还要跟进。根据求助者提供的信息,判断可能出现在哪个省,再去那个省的志愿者群里核实。如果有模糊的地名,附近的志愿者还要实地走访……这是一个全国志愿者接力合作的事。”由于占用大量时间和精力,很多寻人志愿者并不愿意在单位公开身份,家人也并不会完全支持。

在寻人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来自求助者本人。“他们多多少少有一些心理问题,在寻亲的时候带着恐惧、矛盾——我去找我的亲生父母,万一我的养父母知道怎么办?万一没找到怎么办?万一找到怎么办?”“若邻郎”说,“我们经常吃闭门羹,他们不相信有人会免费帮忙寻找亲人,甚至有的人主动来求助,然后转身就把志愿者的电话和微信拉黑。”

没有任何报酬,自负一切开销,有时遇到家境困难的寻亲者,还忍不住掏钱资助……对寻人志愿者来说,找到人是对所有付出的唯一回报。

“竹林听雨”清楚地记得第一次找到人后的兴奋感。那是成为志愿者不久,一个安徽孩子小时候被送养到河南,长大后来找父母。他记得自己家乡村子的名字(但后来证明记错了)。“竹林听雨”根据他描述的有铁路经过的信息,跑了附近十几个村,一个村一个村打听,才终于打听到。“找到后,有的人会特地来感谢你,也有的人不会。我基本不会和他们再联系,不想给他们造成心理负担,逢年过节在网上问候一下就好。”“竹林听雨”说。

“若邻郎”第一次找到人时,同样特别兴奋,还想着和对方成为朋友。但任务一个接着一个,“找到”不过是“接着找”的开始。

两位志愿者这次来北京,是参加央视一档公益寻人节目《等着我》第二季的录制。在启程之前,“竹林听雨”还为了一个5岁被拐的聋哑儿童,在大街小巷张贴寻人启事。

《等着我》第一季在央视综合频道热播后,给“宝贝回家”网站做了一个大大的“广告”。更多人来到这个平台求助,10部热线每天能接到2000多个电话,而未能接到的来电有1万多个。《等着我》制片人杨新刚说:“这些信息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数据库,目前有效信息达14万份。志愿者通过网上比对、上门排查等方式,以前一周能找到一个人,现在平均一天就能找到一个。”

“宝贝回家”网站成立以来,已经有1492人在志愿者和各界人士的帮助下找到了亲人;仍有26518人正在寻找儿女,20845人正在寻找父母。

“各方面条件允许的话,我打算一直干下去。毕竟手里有700多个任务,如果不干了,别人就要重复我的工作。”“竹林听雨”说。他和“若邻郎”都没有透露自己的真实姓名。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作者: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蒋肖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