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教孩子的度在哪里?

2016-05-16 10:19 现代教育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管教孩子的度在哪里?

本报上期母亲节专题《好妈妈“炼爱”记》,受到一些读者好评,觉得文中几位妈妈的故事读来很感动很受益。也有读者向记者倾诉自己的困惑:我也在不断学习和修炼成为一个好父母,为何孩子却越来越难于管教了呢?

80后读者张先生称,自己受过高等教育,和身边许多朋友都信奉西方的“爱和自由”的理念。吃什么玩什么学什么,事事征求孩子的意见。但等孩子上小学之后,却比较自我,不受约束。比如,不遵守课堂纪律,与同学交往也比较自我中心。对孩子的这些表现,张先生很无奈:“我们不断学习,努力给孩子理解尊重和自由,最后却收获了一个自我中心、不讲道理的孩子。”在我们身边,像张先生这样,困惑于“如何把握管教的度”的家长不在少数。

民主式亲子关系

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特邀观察员:孙宏艳(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自由与自我、民主与规则,是家庭教育中一直存在的两难选择。对于00后的父母来说,这个问题尤其困难。

这是因为这一代父母大多成长在比父辈更加民主的氛围下,他们的文化水平与教育素质也往往更高。因此也更想给孩子民主的亲子关系。很多研究都表明,从小生活在民主家庭的孩子,情绪、心理、学习、人际关系甚至未来的夫妻关系都更健康。所以,很多高素质父母都特别看重民主的亲子关系,希望与孩子做朋友,尊重孩子的个性,让孩子无拘无束地成长。

但是,民主再好,规则还是不能少。孩子从小学习规则、遵守规则,是其社会化的重要任务。每个人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任何一个时代的社会都是按照固有的规则在运行。给孩子一定的规则,恰恰是为了让孩子更好地在高速运转的社会中生存。越是任性的孩子越痛苦,只有那些懂得遵守规则的人,才能更好地生存与发展。无条件的爱与有规则的自由并不矛盾。越是重视规则的家长,越能在家庭教育中体现民主。因为家长一定也是遵守民主规则的模范,不会因为心情好或者孩子考试成绩好就对孩子民主,也不会因为心情烦躁压力大或者孩子不听话就训斥打骂不讲民主。

民主是无条件的,是指家长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用友好平等的态度接纳孩子,规则是有条件的,是在特定情况下必须遵守的。所以,新生代父母在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时,一定要用辩证思维去看问题,用民主的方式对待孩子,培养懂规则的新时代公民。

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

划定孩子的行为界限

特邀观察员:朱芳宜(美国“平和式教养法”课程认证讲师,美国“如何说孩子才会听”课程导师)做好教育非常重要的一份工作就是“平衡”。那么,怎样的接纳才不会变成溺爱?怎样的界限和引导才不会变成强权呢?事实上,我们需要接纳的是孩子行为背后的感受和需求,需要划定界限和积极引导的是孩子的行为,这之间需要做好一种平衡。在关注孩子的感受和需求的基础上,看看孩子的某些不可接受的行为需要做积极的引导。为什么说是引导呢?因为父母可以将孩子所谓的“问题”转化为他成长的机会,无论是父母提到的“自我中心”还是“不讲道理”,都可以变成孩子成长的机会,我们首先需要去了解一下孩子这些行为背后是否有相应的感受和需求。如果有,是否可以理解和接纳?当然,不能仅仅停留于此,接下来,是否可以让孩子知道当他“自我中心”和“不讲道理”时,我们的感受和需要?是否可以让孩子体验和承担这些行为的后果?在这当中不去说教和责备,让他在这当中自然的去体验和成长?这些做好了,就是做到了平衡。“教育即生长”,当发生任何事情,第一要想到的,不是怎么纠正他,怎么改变他,而是我们需要做些什么来帮助他成长,即使是那些不可接受的行为,我们依旧有能力把它们转化成孩子成长的机会。

给孩子先紧后松的自由

特邀观察员:蒋佩蓉(教育专家,麻省理工学院中国总面试官)我们是不是给了孩子太多的自由?这是最近国内很多现象给我的思考。很多父母把早期的快乐教育当成养育孩子的主旨,却忽略了管教。孩子在6岁以前通常会过得很开心,因为家长很“民主”地让孩子决定一切,直到孩子开始上小学。这个适应过程对他们来说是痛苦的,因为他们发现自己要安静地坐在教室里、遵守课堂规定,并做大量的作业。而同时,那些遵守规则的同龄人在学校的良好表现,更是令自由的孩子自尊心大大受挫。

美国作家盖瑞·艾卓曾提出“漏斗式教育”理念。其想法就是在早期给孩子很少的自由,因为那时他们还没有成熟到可以掌控那样的自由;随着责任感的增强,父母逐渐地放宽自由,直到他们成为青年以至成年人。有了责任的平衡,孩子们才会懂得自律。

那么,应该如何给孩子适合其年龄的自由?我们绝对不应该对孩子的技能、表现或能力进行限制,但品格培养必须有明确的原则。

首先,孩子需要遵守家庭制定的规则。其次,规则中也包括处罚。惩罚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取消一些权利(游戏时间)等。父母可以做一个列表,由孩子自行选择。在惩罚的同时,父母也应要求孩子解释受罚的原因,问他是否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是否对破坏规矩而感到后悔。再次,管教要以“爱”来收尾。惩罚过后,父母要给孩子一个拥抱或亲吻,以表示关爱,帮助他们将我们无条件的爱、对他们的尊重与对他们的限制区分开来。并与孩子一起讨论问题的解决方式及今后的应对办法。随着孩子们渐渐长大,父母的规矩会越来越少,直至最终的放手。先紧再松的适应过程永远比先松再紧的适应过程更简单,也能令孩子们在长大融入社会后,收获真正的快乐。

英国家庭教育的制度化

特邀观察员:大卫吉娜(中英混血双胞胎妈妈,英国早期教育及家庭教育的研究者及推广人)制度是孩子成长的必需品。研究表明,婴幼儿非常喜欢重复的作息时间表,因为规律性、重复性与一致性是他们学习的最好方法。相反如果孩子得不到有规律、重复而明确的信息,就找不到底线,所以就无法满足心理上的需求,学不会自我管理,只能根据父母的脸色与态度去做事,反而无法建立起独立人格。

英国人从孩子出生就会建立严格的作息时间表,无论是吃饭或者睡觉,都有着一致而重复的章程。当孩子大一些,有关孩子的行为教育,就吃饭这件事,比如严格的主餐与零食时间,饮食健康的控制,如果孩子闹情绪没有好好吃饭,只能挨饿等到下一顿。家长还会制定一定的奖惩制度,例如贴画勋章累计奖励法和设立淘气角的惩罚方法等。在孩子青少年期,家长会建立一定沟通计划,设立家务实施制度或学习与度假制度等。有些家庭在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还会加入礼仪教育,例如吃饭礼仪,待人接物的礼仪,保护环境的责任等,难怪英国素有绅士之国之称。以上种种家庭教育制度都具有约束力,系统性,规律性,重复性和一致性。制度与管治的区别在于制度一旦建立,就是制度在管孩子,家长只负责督促与实施。孩子在大大小小不同的制度中,摸清规律,建立了是非观,自学成才,懂得了自我管理。

在中国有隔代育儿的情况,但是制定制度还应是父母,祖父母可以参与意见或成为执行者。孩子的家庭教育是需要领导者的,如果大家庭各抒己见,各有各的制度,就等于没有制度,到头来孩子得到的也只能是“管制”。

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也需要不断更新家庭制度,这就需要父母在不同时期提前做足功课。

最好的家庭管教是在制度下的自由。自由制度教育出的孩子比父母的不断说教教育出的孩子更懂得判断与思考,也更加自信,更懂得思考与自我管理能力。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作者:王小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