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由京华时报主办的第七届“教育均衡校园行”活动走进北京第八十中学实验学校温榆河分校。该校前身为温榆河双语实验学校,2012年7月,依托朝阳教委“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项目,正式成为八十中办学集团的成员之一,原八十中副校长于冬云来校任校长一职。于冬云到校后,将八十中“一人一天地,一木一自然,让生命因教育而精彩”的办学思想进一步延伸,主打文化铸魂、课程立校,希望孩子们能够文化润心灵,在丰富多彩的课程世界里发现自己,成为外在举止端庄沉稳、内在气质独立自信的现代绅士和淑女。
□学校特色
农村校底子注入八十中基因
抄小路,从北京八十中出发,大约一刻钟就能到达北京八十中实验学校温榆河分校。距离上虽然很近,但两校无论是生源还是师资,差距却非常大。
从生源上来看,北京八十中实验学校温榆河分校招收的学生主要来自于全国各地以及附近社区,但经过近4年的发展,这所学校不仅成为附近家长的首选,而且也让许多老师和学校有了信心和希望。漫步在学校当中,文化景观处处可见。“礼信广场”“育才大厅”“愿景之墙”……每处景观都有一个特别的名字,浸润着学校的办学思想和育人目标。同时,硬件设施也相当不错,校园虽然不大,但是“五脏俱全”,各类现代化的专业教学设施,与任何城区学校相比都毫不逊色。
“改变一所学校的基因,从改变校长,改变管理层做起。”4年前,原八十中教学副校长于冬云支教来到温榆河分校任校长。于冬云介绍,由于学校是6所农村校合并而成,合并、拆分以及管理层轮换频繁,管理和质量存在很大挑战。
“刚来这个学校的时候,专业化教师不足、兼课教师比较多。有的老师考
虑工作量原因敢于挑战自己非专业学科的教学,甚至还有老师直接跟我要课,‘于校长您每天那么忙,我教过地理,您的地理课能不能给我教’,我真是‘欲哭无泪’。”于冬云感慨,看到这个情况,她意识到跟八十中相比,这里真是“天上地下”。
不过,不服输的她并没有就此退却,而是不断寻找其他突破口。她发现,光抓课堂教学完全不行,于是她就准备“曲线救国”,从课程整体架构入手,先让老师和孩子们“玩儿起来”,在玩儿的过程中传承八十中的基因。
课程立校“曲线救国”
于是,她创建了“课程超市”,建立了丰富的学生社团。从课程上,首先她要求每一名老师都要开选修课,艺术类、体育类、科技类应有尽有。学校采取了“7+1”的课程实施模式,所谓7指的是每天7课时的国家基础课,1指的则是每天下午一小时的各类选修课。既有校内老师开设的课程,也有引进的课程,比
如周一下午一小时的管乐、吉他、舞蹈、合唱等艺术类课程,周二的“非遗大师进校园”类等科技领域系列课程,周四的学科拓展选修课程,周三、周五的体育类课程等。“开设这么丰富的课程,主要是希望孩子们首先能积极起来,阳光起来,并在丰富多彩的课程世界里找到自己的一两项艺术或体育的爱好。”于冬云说。
记者注意到,学校还开设了“研学游”这样一门课。于冬云校长介绍,这门课程已经举行三年了,自己每年都亲自带着初一的孩子们去,去山东感受孔子“六艺”,集体攀登泰山;去宁夏看看黄河、沙坡头、腾格里沙漠,将语文、历史、地理、生物以及德育品格培养课程融入其中,开拓学生的视野。
“曲线救国”成效显著
于冬云所设想的“曲线救国”已经逐渐见了成效。
从师资团队来看,调动了积极性之后,许多老师的潜力得到了发掘,比如仅2015年度,学校就有16位教师荣获“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骨干班主任”、“优秀青年班主任”等荣誉称号。同时,随着学校的日益发展,也吸引了一批国内外知名高校的高素质研究生,他们分别来自于南
洋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从各类荣誉来看,整体成绩也有所提升,还先后获得朝阳中考优秀校、朝阳区素质教育示范校等荣誉称号。
从学生发展来看,从去年开始,学校启动探索小初高优秀学生培养模式的八十中教育集团“12年一贯制优秀学生”培养实验项目,即每年都从初一下学期择优挑选一些尖子生送到八十中进行培养,成绩都非常优异。
此外,学校还结合生源特点,以强化培养学生生活与职业技能为核心,对接优秀职业学校课程设计的“普职融通”职业技能培养特色项目等。“比如我们选送了一些孩子到优质农民工百年职校学习一技之长,这些孩子经过职校的培养、实习,都变得非常自立、阳光,也能回馈家庭。”于冬云说。
□开放日现场
近500名学生报名申请入学
5月15日上午,天公作美,一扫前一天的阴雨绵绵,阳光灿烂。早晨不到8点,热情的家长们已经在校门口前排队候场。走在校园里,如果不是老师介绍,你很难将学校与它农村校的过去联系起来,因为校园里一步一景,到处都是文化载体,所有的学生也都彬彬有礼,各类设施十分完善。当天的开放日以“乘科技之风,展教育之翼”为主题,除了安排专门的老师解答入学政策、收取入学报名表之外,还为学生安排了丰富多彩的科技体验课程,比如神奇的滚筒、制作碳酸饮料、多肉植物栽培等。
来自康营小学6年级的学生孙雅楠告诉记者,平时自己就喜欢动手,比如拼乐高、玩儿魔尺等,当天她体验了糖塔结构的搭
建这门科技实践课之后,感觉对学校印象“更好了”。原来,小学2年级时,孙雅楠曾经来过这里,现在再来,环境上既熟悉又陌生,但依然有天然的亲切感。她说,从体验课来看,这里的老师都很幽默风趣,也非常强调团队合作,感觉可以认识很多好朋友。初一新生张雪萍是住宿生,她说,学校的课外兴趣班很多,既有很多选修课,也有不少社团活动,自己就学习了花式篮球、摄影和朗诵等。“在和老师的相处过程中,也锻炼了自己独立生活和与人沟通的能力,交了不少好朋友,性格变得开朗,也不再像小学的时候因为一点小事就发脾气闹别扭。”张雪萍说。
当天,学校总共收到了498份学生的入学申请。
>>对话·八十中实验学校温榆河分校校长于冬云
让每位学生都有发展路径
京华教育:怎么想到以课程和文化作为切入点对学校进行改造的?
于冬云:其实还是从全人发展的角度考虑的,抛开成绩不谈,我希望让每一名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专长,能够坚持,能够用中英文流利地表达,能够有个人发展和帮助他人的途径。
怎么实现这个目标?结合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单纯从课堂的知识传授入手很难,只能从课程的建设、课程目标的设置和践行方面着手,从学校文化切入,才能够传承八十中的基因,让我们的孩子能拥有八十中教育的精神底色。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京华教育:在这两年多的过程中,你觉得最难的是什么?
于冬云:刚来的时候,确实很难,管理上“负能量场”严重,师资上专业化层次低,学生生源质量较低。但这两年来,我玩儿得很开心。开心之余我发现,通过实施课程领导、整理建构课程、实施课程,孩子们体验和经历的丰富多彩,加上中考命题改革的变化,学生们的成绩反而上来了。
学校的管理上,无论是干部还是老师们相处都更融洽了。师资的配备上,学历层次和专业化水平都提升了不少,学校大气、阳光、和谐、人文、进取的文化使广大师生更爱学校了,就像家一样。
京华教育:今年学校的招生情况如何?
于冬云:今年我们招6个班,其中有100名寄宿生。走读生仅限于片区内学生,寄宿生面向全市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