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艰险求学路”刷屏,大凉山教育为何这么难?

2016-05-25 08:41 光明教育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最艰险求学路”刷屏,大凉山教育为何这么难?

近日,一篇“悬崖村”孩子上学路的报道刷屏网络。位于四川凉山州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勒尔村孩子们,需要徒手爬800米悬崖上下学,才能到山下学校求学,上学之艰难令人唏嘘。

而这并非凉山地区的教育状况第一次触动网友们泪点。就在去年,四川凉山州越西县彝族女孩儿木苦依伍木的一篇作文《泪》引无数人泪奔。越西县与昭觉县隶属于凉山彝族自治州,同位于苍茫大凉山中。作为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大凉山因有特殊成因的连片贫困地区一直备受外界关注。

从“最悲伤作文“到“最艰难求学路”,凉山教育的状况依旧令人揪心,大凉山教育为何这么难?

大凉山地区的学校 资料图

“饭做好,去叫妈妈,妈妈已经死了。”——2015年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四年级小学生写的作文《泪》

不断增长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上学娃

“悬崖村”阿土勒尔村共有15个6至15岁的孩子在山脚下的勒尔小学上学,仅30多岁村民陈古吉家就有5个孩子上学。

2015年光明日报调查大凉山教育的报道显示,目前凉山州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有97万余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共有小学生近54万人,普通初中学生18万余人,普通高中学生6.9万余人。按照初中阶段应是小学阶段人数的一半测算,凉山州未来仅普通初中在校生就将达到30万人。

除了入学积极性的提升外,推动凉山州学生人数增长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人口总量的迅速增长。在凉山州,少数民族夫妇如果在城镇,可生两个小孩,而在农村,则可生3个小孩,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内地。

可见,面的越来越多的上学娃,凉山的教育扩张是必然要求。

尴尬的现状:优秀教师难留 师资匮乏突出

由于当地教师工作量大,再加上工资不高,交通不便,凉山州每年面临着流失近200名教师的窘境,现在招个优秀教师比以往更加困难。

而除了教师流失,在凉山州的很多中小学师资都严重不足。现有在岗教师中绝大部分教师的学历是通过在职函授、自学考试取得;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美术、音乐、体育等学科教师大部分都是转岗担任,往往一个上千人的学校只有一名音乐老师,老师身兼多职——保安、医生、宿管员……这都是师资缺乏的突出表现。

对于凉山地区现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顾明远曾在调研后直指要害:“四川凉山地区普通在编老师一个月有两千块钱,代课老师就只有四百多块。一是因为当地财政经费短缺,也不愿意出这么多钱;二是缺乏正式编制,就只能找代课老师。”

凉山彝族妇女儿童发展中心主任侯远高也曾撰文指出,近年来,国家对凉山教育的投入确实有较大增长,但仍然远远不能满足基本需求。教师严重缺编,教辅设施设备不足,寄宿制规模小等问题仍然非常突出。更核心的问题是现行教育管理体制严重阻碍教育发展,事业单位改革遥遥无期。

捉襟见肘的条件:寄宿制难以全覆盖

“悬崖村”的孩子们平时住校,每个月月中和月底的周末才能回家。在自然条件恶劣的凉山地区,如果不住校“就近”入学的孩子一天花在路上的时间可能长达四五个小时,寄宿学校就成了普遍选择。

据光明日报报道,虽然学校普遍存在寄宿制的学生,但是同样普遍的问题是各校住宿资源严重不足。目前,凉山州估计有48万名学生有寄宿需求,但全州2500多所中小学中仅666所中小学实行了寄宿制,目前覆盖学生尚不足30万名,而享受生活补助的学生为24万名,在寄宿制学校中,标准化建设的仅占25%,寄宿制学校厨房、餐厅、浴室、厕所等配套设施尚不完备。

除了硬件配套设施的匮乏,校方普遍反映,寄宿制学校的工作量比非寄宿制多一半。而如果能给每个学校配备必要的生活管理员,会有助于提升整个教育水平,这就需要大量补充师资力量。如此,就又陷入师资匮乏的尴尬局面。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比尔乡中心校,女童班的学生在上语文课 图片来源:新华网

“悬崖村”何去何从?最悲伤作文如何不再出现?受到自然、观念等诸多条件限制,要改变大凉山的状况恐怕还需要更多力量。

然而,扶贫必先扶智。教育既然被认为是彻底摆脱贫困的基础性、先导性工程,就需要更多投入和关注,也需要让扶贫政策层层落实到位。

至少,请从为孩子们修一条平平安安上学路开始吧!

(文|李平沙)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