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家长上“开学第一课”

2016-05-26 08:38 北京晨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新生家长上“开学第一课”

在北京市陈经纶中学保利分校,家长总是抢先学生一步走进课堂,上属于他们的“开学第一课”。这便是保利分校的“家长学校”,从新生报到前便早已面向家长们“开讲”。

一学期4次“家长学校”

2011年,继嘉铭、帝景分校后,北京市陈经纶中学的第三所分校建成,它就是保利分校。从建校初的3个教师和27名学生,发展到如今的初中3个年级16个教学班,在校师生500余人的办学规模,5年时间,保利分校不仅“外练筋骨皮”,更扎实办学,“内练腹中气”。目前,学校已送走了2届优秀毕业生,中考成绩从2014年的全区第12位跃至2015年的全区第9位。保利分校当仁不让地将“加工能力强校”的桂冠摘得,收获成功的背后,是学校每一名成员——从学生、教师、干部,到家长甚至社区,自下而上、由内而外的合力。这就不得不提到校长张海霞引以为傲的“家校共育”情。

每年7月,当初一新生收到“小升初”录取通知书并享受轻松的暑假之时,保利分校的新生家长们却提前踏入课堂,开始属于他们的“开学第一课”,这也意味着“家长学校”的正式“开学”。张海霞告诉北京晨报记者,第一讲通常是向家长介绍学校整体办学情况,为家长打开学校的“一扇窗”;第二讲则渐入佳境,由专家为家长们介绍“小升初”过渡期间的“家庭教育经”。两讲过后,新生们才会“姗姗来迟”到校进行学业水平摸底。“这也是为我们的家访做准备。”张海霞介绍,每当新生开学前,各班班主任以及任课教师将“组团”到学生家中家访,一是为了提前熟悉彼此,但更重要的是为了让教师能够真实地了解学生的家庭及学习环境,以便为每名学生配置个性化的“处方”。家访过后,家长们将迎来“家长学校”的第三讲——如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我们会建议学生和家长共读一本书,或者当学生在做作业时,家长在一旁读书或者练字,营造这种共同学习的氛围。”每学期的期中、期末大考后,常态的“家长会”被“家长学校”取代,家长们在与任课教师探讨孩子学习进度、情况的同时,更能“从我做起”积极影响学生主动学习。张海霞介绍,这样的“家长学校”每学期都会定期开讲,最多的时候能够达到一学期4至5次。

“我们每位教师带家长就像带学生一样。”张海霞笑言。这也是她的“办学秘诀”——家校联动,让家长变为学校管理的一员。在实践中,张海霞的预想也确实实现了。“当我们举办校园开放日的时候,家长们会自发组成志愿者,帮我们维护现场秩序并为家长们提供适当的答疑。”

生生、师生共建“互助组”

2011年,保利分校迎来它的第一批成员——27名初一新生。也许是因为迷你的办学规模,使得学校教师、学生间也没有了以往的距离。由此,“师友互助”的学习模式幸运而生了。

从教师间的“师带徒”、到学生间的“结对子”,再到高低年级间的“手拉手”,“师友互助”的模式在保利分校以改良版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目前,“师友互助”已经从课堂走向课外实践小队,从学校延伸到家庭互助小队,从学习延伸到管理,先后开发了学科助教团、班主任助理团、家长志愿团……

于是,我们便看到,当初一新生入学时,指导他们遵守学校日常规范的并不是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而是高年级的“小辅导员”们;看管提前放学的孩子、为他们开设“小饭桌”的并不是学校教师,而是家长中的全职妈妈们。关爱使得保利分校的“动车家族”的教育张力不断释放。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