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日前,在北京市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实验学校,苗娜老师进行了一节精彩的古诗词吟诵课,学生们平长仄短、依字行腔、摇头摆身……仿佛让人置身古代私塾之中,听学生们用声音形象地表达诗歌的韵味。
当天,学校召开了“基于生命教育理念下课程育人的实践研讨会”,除了苗娜老师的古诗词吟诵课外,还展示了包装中的数学问题、春天举行音乐会之口风琴学习等学科实践课程和特色校本课程。
“过去单一的土壤,不适合潜质各异的种子,新课程就是要根据种子的不同,学校提供不同的土壤,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促进每一个学生的生命绽放。”校长韩华明说。
2013年,该校申请加入“北京市中小学课程创新实验——遨游计划”项目。学校依托此项目,在项目组专家团队的帮助下,围绕“生命教育”,在“课程创新与学校特色发展”领域进行研究,制定了“生命教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开发了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
校长韩明华介绍说,学校实施新课程后,老师对课程认识发生了变化,从过去认为“课程设置是国家的事”变为“课程设置是自己的事”。老师由被动完成课程任务转变为要思考用什么课程实现育人目标上来。近年来,学校老师们共开发了七十多门校本课程,其中有8位老师开发的课程正式出版了教材,全国公开发行。
“这些课程都是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老师们利用自己的特长来开发课程,比如有的老师擅长串珠,他就开个串珠课,有个体育老师是市篮球队退役的队员,他就开了一个篮球课程。”韩华明说,“通过开发新课程,老师们的自我价值也体现得更充分了。”
韩华明介绍,学校实施新课程后最高兴的就是孩子,“过去只有学习刻苦,考试成绩优秀的孩子才是‘成功’的孩子,现在,丰富的课程为更多的孩子提供了发挥潜能的机会,‘成功’的孩子大大增多,以前很少受到表扬的学生,因为他们的才艺而成了让老师夸奖、其他同学羡慕的学生。当然,我们的目的不是让孩子们都成为特长生,帮助他们升学,而是从他们的长远发展来考虑,培养他们的兴趣。”韩华明强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