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四处逃逸的“霾”

2016-06-02 09:06 现代教育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课堂上四处逃逸的“霾”

5月20日,第三节上课铃声响起,北京市海淀区七一小学五(9)班的同学们进行了一堂从来没上过的空气环境实验课。在老师的指导下,用小风扇、碎纸屑、纸团、塑料盆等模拟的多种地形中雾霾流动过程,了解雾霾会不会消失、去了哪里、不同地形下会怎样流动。

在科学课程中加入环境教育,是由能源基金会(中国)和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发起的千校携手—重现蓝天”项目系列活动之一,项目针对空气和能源问题,为小学生开发了《蓝天小使者在行动》实践教材,从2016年4月开始,率先在北京市海淀区七一小学、南京市金陵中学仙林分校和重庆市人民融侨)小学三所小学进行试点教学。

一堂有趣的科学课

在七一小学的这节科学课上,科学老师李昕D带领同学们一起探究不同地形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见识“四处逃逸的‘霾’”。

李老师让大家用皱纹纸、卡纸、塑料盆等实验道具,模拟丘陵、高山和盆地等地形,用碎纸片代表污染物。同学们用小风扇模拟自然的风,测试不同角度大风吹走“霾”的过程。在同学们的共同探索下,发现高山和盆地地形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因为风吹不走碎纸片会在这两种地形里来回循环,使得污染物难以扩散,李老师告诉大家这就是二次污染现象。同学们还以小组为单位,绘制了精美的课程手抄画报,展现他们理解的空气、霾、雾等知识点,充分体现孩子们对知识的用心学习。

记者在教室里还看到了用滤纸、纸箱和小风扇制作的简易空气净化器,这是同学们上一堂课的成果。据了解,在《蓝天小使者在行动》教材中像这类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实用、有趣的实验还有很多。教材围绕空气和雾霾、人与雾霾的关系和引导科学行为与实践三大块内容,并且按照课堂教学环节的引入、体验、实践与拓展四个部分科学编写,循序渐进、深入浅出,旨在让孩子对雾霾形成科学的认识,并自发进行科学探索研究。

一本让人爱不释手的教材

《蓝天小使者在行动》教材获得了三所试点学校老师和学生的一致好评,对于这本“颜值”和“内容”都极具吸引力的教材,老师们纷纷表示对自己的教学思路和研究方法都很有启发。

每位老师在教授的过程中,都发挥了极大的创作热情,会思考如何让课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关联,启发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污染来源。重庆市人民小学科学老师张元军就将寻找身边的“霾源”这一课搬到了学校的厨艺教室进行。学生依据烹饪方式不同分成不同小组,测试不同烹饪方法和烹饪过程中开抽油烟机和不开抽油烟机“霾”产量的区别。

“我喜欢这样的动手实验课,我们组的烹饪方式是溜炒,和其他两个烹煮和煎炸小组相比,我们的霾表数值都爆表了,让我们很吃惊。”上完这堂“厨艺”课后,人民小学四年(3)班的郑同学意犹未尽的说道。

孩子是环境教育的小使者

孩子有着未来小主人的使命感,对环境问题非常关注,对环境试验课程也格外用心。南京市金陵小学的科学老师张妮表示:“孩子们对环境问题是非常关心的,一旦说到空气污染、水资源枯竭,他们就会皱起眉头问那以后我们怎么办?我希望教育能够让孩子们更深入地了解环境,从而懂得更好地保护自然。”

七一小学国际交流部主任王雪瑞表示:“近年来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雾霾在侵害人类健康的同时,也严重影响了我们的正常生活。作为千校携手《蓝天小使者在行动》教材的首批三所试点校之一,环境教育也是七一小学的教育特色,我们从国际化视野出发,在学校开展丰富多样的环保教育活动,在校园随处可见种植盆、友谊树、分类回收箱,我们希望专业的课程和有趣的课外体验,能让孩子们从小养成环保习惯。”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