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南方某985高校的学生,专业为新闻学。学校以及专业排名在全国高校中都较为靠前, 2015年9月我拿到了我们学校内部的推免资格,申请了四所学校。
在经历保研过程之前,我一心认为只要能拿到校内的推免资格,凭借知名大学的头衔,再加上不低的绩点,应该很容易就会有学校接收我,结局竟然是全部败北。
第一道拦路虎
保研大家都知道,但仍有很多同学不了解保研的含义和整个流程,我也是经过了这个过程才对“保研”有了大致了解。保研,现在通常叫推免(推荐免试)。免试指不用经过全国的研究生入学考试,有些学校也不用复试(通常是专业笔试),直接进入面试阶段。保送的学生因为已经经过保送学校考核,综合实力较强,保研成功率还是比较高的。
推免的大致过程是学校系内评估是否具有自己学校的推免资格—获得资格后递交材料申请学校(本校或外校均可,要求可以接收推免硕士研究生)—申请学校的复试和面试—学校是否录取你为硕士研究生。
每个学校、每个学院、每个系都有自己的规章制度。以我们系为例,对学习成绩排名前40%有意申请推免的同学采取综合评分制,绩点*80%+学院内部面试成绩*15%+课外活动加分*5%,如果连续两年获得校级优秀三好学生或者班干部的话综合名次前进一名。按照综合名次排列分配学校下达的推免名额。虽然此处规定各校不同,但优异的学习成绩是根本。
我当时绩点处在前40%,面试成绩比较好,排第三名,也有一定课外活动加分,所以综合名次下来前进到前十名。然而我没想到排在我后面的几位同学都是优秀三好学生的连续获得者,每个人都可以前进一名。我直接落到了保研名额的最后,也是比较悲催的事情。
关于可以申请多少学校,虽然学信网的全国报名系统只能同时申请三所学校,但是保研可以申请的学校是没有数量限制的。这是因为全国报名系统开放时间比较晚,很多学校会在本校的教务系统上开放预报名,比如南开大学,如果通过预报名的复试,表明这所学校录取你了,在全国系统开放后也要选择这所学校,通过全国系统的流程进行录取。如果预报名时没有通过复试,那全国系统开放后就可以排除这所学校,不再占用三所学校的报名名额。但也有学校是不开放预报名的,只能通过全国报名系统进行申请,比如中国传媒大学,在全国报名系统中选择的学校如果没有通过你的申请,那在48小时后可以更改为其他学校。
虽然申请学校没有数量限制,但保研面试经过确实是一个劳心劳力还费钱的过程,可能需要在几天内跑几座城市。抛开最基本的路费问题不谈,每所学校的准备时间、身体状况能否支撑长途奔波,以及有学校面试时间相同的取舍,都是需要考虑的。保研并不是一个轻松的事情,我的同学就曾经在一周内跑了广州、上海、南京还有北京的学校的面试,面完之后整个人瘦了5斤还病了一场,不过为了争取更好的前程,大家都会全力以赴。
忽视夏令营,错失先机
拿到校内推免名额后,我开始选择申报的学校。因为比较喜欢南方,我初步确定申请浙江大学和南京大学的新闻学专业。当我查阅两所学校的官方网站后吃惊地发现还没开始我就失去了机会——它们的申请早就结束了!我赶紧询问其他同学,才知道原来浙大新闻专业在暑假举办了夏令营,招收了足够的优秀学生。
我这时才了解到保研夏令营是近几年高校(特别是著名高校)招收优质生源的一种方式,利用暑假一周左右的时间,与学生较长时间地接触,介绍各导师研究方向,学术交流等,通过多种方式(例如笔试、面试、实验测试等)来考核学生。
因为我们学校内部的面试以及排名进行较晚,我当时不能确定自己是否能获得资格,再加上周围的同学没有过多交流夏令营的信息,我想当然地以为只有确定有保研资格后才能申请夏令营。
不可只知己,不知彼
错过夏令营以及提前报名的我经过综合考量之后,申请了南开大学的新闻学、北京师范大学的传播学以及中国传媒大学的国际新闻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新闻学方向,收到了除交大之外的三所学校的面试通知,但因为北师范和中传面试时间冲突,我只能放弃中传的复试参加了另两所学校面试。
南开大学的复试较早,是笔试加面试形式。南开的新闻学是文学院下面的系支,和传播系关系非常紧密,所以笔试和面试与文学方面、传播学方向结合较多。笔试试卷100份,有50分是考察文学功底改正错别字,另50分是有关新闻传播方向的专业知识,考察课题涉及研究流程等。笔试完我的感觉还不错,因为平时的阅读以及课业训练都有积累。
南开的面试老师较多,有数十位老师坐在长桌对面与我交流。这是第一次面试,我虽然重视,但还没意识到保研竞争的激烈,心里还是抱着“应该会接受我的吧”的心态,之前大略复习了《新闻学概论》和《传播学概论》两本教材。新闻学按照我们学校老师考试的内容着重复习了名词解释、重要理论、简答等,准备了一些通用题目,比如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冲突、实习经历、为什么选择南开大学等。我当时狭隘地以为既然我选择了新闻学方向,老师问的问题应该也会限于新闻学,涉及传播学不会太多,传播学就走马观花地复习了几个重点概念,这直接导致了我面试的失败。
面试时老师确实询问了一些新闻专业知识,但他们更结合传播学方向问了专业问题、文学方向问了发散性问题。在聊完我比较擅长的新闻写作方向后,我刚想松一口气,没想到对面的老师话锋一转:“我问你几个传播学问题,第三人效应怎么解释?”
我心里咯噔一声,在传播学课本上根本没看到过这个理论。老师看我回答不出来也是一脸诧异:“你们没学过郭庆光的《传播学概论》?”我摇摇头,我们专业的传播学课本是学校老师自己编写的,其他高校课本也不尽相同,而最经典的教科书却是郭教授编写的。我解释完后老师语重心长地告诉我经典教科书还是要多读,这时候我有点慌乱了,剩下的几个问题也回答得差强人意。面试完没多久,在回家的路上我就接到了教学秘书的拒绝电话。
我没有太悲伤,窝在家里准备北师大的面试。中间有十一长假,还有中秋节,我拒绝了所有小伙伴的旅游邀请,放弃了香喷喷的月饼和精彩的中秋晚会,一个人在房间里狂背郭庆光教授编写的《传播学概论》,上网查阅北师大新新闻传播学院的老师教学方向、教授著作等。这时我已经拒绝了中传的面试,我把希望完全压在了北师大上,希望能二战告捷。
临时抱佛脚,我对这所学校的新闻学研究方向了解得还不够透彻。我当时选择方向的时候大概有传播学、新闻传播史、出版学、网络新媒体四个方向。回想起来我真的是傻,没注意到这四大方向其实就预示着北师大新闻学老师们的研究方向。我在网上搜索了以前的笔试题,按照套路准备了新闻评论题目,结果今年的笔试完全革新,考了出版以及印刷术方面的许多知识。我在学校的时候根本没学习过这个方向,只能硬着头皮凭着感觉写,结果之差可想而知。
下午面试是抽取题目二选一回答,我赶紧恶补了一下出版的知识,生怕面试抽中这方面的题目。结果我抽中的居然是互联网以及数字印刷方向,是我平常不太感冒的网络以及大数据。我再次傻眼,磕磕绊绊地组织完答案,看看老师的表情,就感觉真的没什么希望了。
面试结束后与一同面试的北师范的同学聊天我才知道,出版知识以及大数据两个方向他们平时上课内容都有涉及,也有专门的老师研究,成果丰硕。我忽略了这两大方向,虽然面试抽题有一部分运气,但主要还是专业知识积累不够,对面试学校了解不够透彻。
准备笔试、面试时,不要只限于自己所学的方向和教材,要充分了解申报学校专业老师的研究方向,因为他们的问题更侧重于本校的研究重点。在面试之前对这些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再有的放矢针对性复习,复试成绩以及面试结果都不会差,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至此我的保研可以算是彻底败北。
看学长,释了怀
保研之前,我的人生算是顺风顺水。刚知道自己没被任何一所学校录取的那几天,感觉天都塌了,我难过得晚上一个人躲在被子里整宿整宿地哭,在饭桌上吃着饭都能掉泪。
回想起那段黑暗的日子,最难的就是自信心的重塑,因为当时我整个人已经被保研失败这件事打垮了,完全失去了自信。大学三年来,我一直被告知“保研成功是好的”,以至于在我心里保研成功就相当于有了一个确定的未来,所以当时的我很难释怀。
很庆幸我认识许多不同专业以及非常有想法的朋友,有些同学直接拒绝了在很多人眼中象征着确定未来的免推资格而找起工作。学长学姐和老师的经历,让我知道既定的顺序不一定就是最好的,先读研再工作是常态,但并不一定是唯一的、正确的选择。有一个新闻传播专业的学姐,毕业后在网易工作了四五年,才去了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继续深造。教国际传播课程的老师,本科毕业后当了两年记者后发现自己还是更适合学术研究方面,才选择了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深造,并顺利获得了硕士、博士学位。他们的选择启示我很多,也拓宽了我的眼界。
有一个新闻传播专业的学姐,毕业后在网易工作了四五年,才去了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继续深造。教国际传播课程的老师,本科毕业后当了两年记者后发现自己还是更适合学术研究方面,才选择了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深造,并顺利获得了硕士、博士学位。他们的选择启示我很多,也拓宽了我的眼界。
文章节选自2016年5月上《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