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砖工和新闻民工

2016-06-07 13:45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理想的工作境界,是达到创造社会价值与实现自我价值的统一。找到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做得开心并且能过得好是很幸运的事。然而,签证限制、生活成本压力……对于留学海外的年轻人而言,职业和理想的平衡,似乎更需要智慧和判断。

白领砖工

一年前璐枫拿到美国马里兰州某大学金融系硕士学位后,顺利加入芝加哥德勤会计师事务所。2016年春节期间,璐枫决定回国探亲,先回武汉老家,再去北京和昔日的本科同窗团聚。

璐枫早早锁定了美联航(UA)的折扣票,心想就算UA的票价贵一点也要选它,因为这样可以积攒里程积分,飞够25000里程之后就能升级银卡,这意味着可以托运更多免费行李,里程积分还能兑换机票……可就在出票的最后一刻,她换成了性价比更高的海南航空,理由很简单,芝加哥到北京再到武汉,往返4个航段的机票钱加起来都比美联航往返北京便宜。

美国金融硕士毕业,芝加哥德勤工作,回趟国见老同学怎么也得住五星酒店才对得起自己的“国际范儿”吧。打开电脑,一通搜索,璐枫把目标锁定在北京国贸的丽思卡尔顿,这家酒店档次够格,更重要的是春节期间,酒店商务区比较空,有特价房。在Booking.com(缤客网,国际酒店预订网站)、Expedia(在线旅游公司)和携程网之间多次比价后,璐枫最终选择了携程网代理价,因为用人民币结算又可以省去1.5%的外汇兑换率。

大年初六一大早,在丽思卡尔顿酒店南侧的德意志银行一层咖啡厅里,璐枫“会见”了她昔日的本科舍友梁澜。四年未见的两人,聊了起来:“亲爱的,你们的硕士项目怎么样,是不是特累?上课不会像国内专硕那样大班授课吧?”

“……那可不,每天都忙到两三点。我们班……人没那么多。”

真实情况是:白天要打工的璐枫只有晚上才有空写作业。她读的硕士班有228人,其中大约80%的人来自中国,项目主任是韩国人,学术顾问是印度人,房东是美籍华人,舍友是三个上海姑娘,学习地点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东北50公里处的马里兰州。

“我姑姑家的表哥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想进当地的金融机构实习都进不去。你能在金融行业留下来,真厉害!” 梁澜一脸艳羡。

“说来挺凑巧的,当时我签证快到期了,正好看到有这个机会,就从了它吧。芝加哥比巴尔的摩(马里兰州最大城市)大多了,非常繁华,机会也更多。我现在住在市中心的一栋50层的公寓里面。” 璐枫漫不经心地回应着。

真实情况是:璐枫给纽约、华盛顿、波士顿、芝加哥的诸多金融机构投简历,90%以上石沉大海或是在面试中被淘汰,少数给了offer的,多是不知名小企业,待遇和发展前景均不看好。璐枫最终无奈选择进入“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一是门槛相对较低,二是职业发展路径相对明确。至于住处,她是不得不选择公司对面的那栋50层公寓,因为她每晚下班时间基本都超过9点,芝加哥晚间治安较差,她不敢一个人坐地铁到更远的地方。支付完高额的房租,除去基本生活开销,每月璐枫身上只剩下大概350美元。没错,350美元相当于在北京丽思卡尔顿住两晚不含早餐的特价房,或者买几本金融会计领域的英文教科书。

“听说‘四大’加薪很快,而且将来可以进投行或者去大型企业做财务主管,你前途不可限量啊!你看,你回国住丽思卡尔顿,我出差只能住锦江之星。” 梁澜说。

璐枫一时语塞,虽然她绞尽脑汁找到这家酒店并特意在这里约见同学的目的基本达到了,可听到同学对自己的连连称赞,心里却五味杂陈。讲流利的英文,在海外工作,住市中心的公寓,回国探亲访友时住高级酒店……这些曾经是璐枫最羡慕的生活。“如今算是梦想实现了吗? 如果是,梦想为何变得如此廉价?”璐枫问自己。

某日,璐枫看到了一个词——白领砖工,这不正是自己吗?日复一日做着单调重复的工作,拿着只够维持基本生活的工资,却在亲朋面前维持着“光鲜”的假象。要不要放弃这种在美国税前月薪3800美元的白领砖工生活?是为一个外在形象工作,还是为实现自我价值而工作?璐枫一次次陷入纠结。她想跳槽去电视台做节目策划,或许在电视台的工作,可以重新点燃她心中的那团火。

新闻民工

小雯本科就读于美国西雅图一所名校的大众传媒专业,男友黄浩则是俄勒冈大学的新闻硕士。毕业前,小雯在西雅图和洛杉矶的媒体都获得了实习机会。工作了一段时间,小雯发现美国大众传媒过于商业化和娱乐化的风气很不适合自己。日夜颠倒的工作、生活作息也让她苦不堪言。更让她沮丧的是,她发现像CNN这种主流电视台给于外国求职者的机会少之又少,且言论立场与党派政治关系密切,外国人难以涉足。就在萌生退意之时,小雯的男友获得香港一家外国媒体的工作机会,小雯当即决定离开生活了四年的美国,跟随男友到香港。她应聘到一家香港知名电视台,在一档国际栏目做策划。

在香港工作不久后,小雯逐渐意识到媒体从业人员的付出与回报是多么不成正比,跟美国传媒一样,全世界的电视台似乎都在没日没夜策划选题、采集素材、录播和后期制作,而她的工资仅是税前1万元港币。“我真是拿着和清洁工一样的工资,操的是政府高官的心啊!”

男友黄浩也觉得自己怀才不遇,没有得到应有的报酬。黄浩硕士毕业后,凭借流利的英语和敏锐的观察力顺利进入一家国际知名通讯社做财经记者,两万港元的月薪是小雯月收入的一倍,但他对自己的境况并不满意。经常采访商界大佬,不时出入置地广场、太子大厦等高端商务人士出没的场所,黄浩认为凭借自己的学识和英文水平至少可以获得比现在高三倍的报酬。他有些后悔为什么上研究生时没有读金融专业。如果能够凭借专业背景进入“中环白领圈”,成为他们之中的一员,生活状况应当比现在好许多。

他渴望的东西,跟璐枫有些相似但又不同:住在市中心的公寓,是住家不是租客。体面出入高级写字楼,是作为同样杰出的金领阶层而不是仅仅作为记者狼狈地追着名人跑……

黄浩和一些国内朋友聊天,慢慢感受到香港及国外的记者地位不如国内高,在国外,名校毕业的学生中只有相当少数去做了记者,而国内像清华、北大、人大、复旦等高校新闻专业学生,毕业后进入主流媒体并且发展不错的优秀学生比比皆是。国外新闻传媒业从业人员的学历一般,工资待遇一般,且工作强度大。黄浩原以为新闻专业毕业后能够进入有影响力的英文主流媒体,殊不知这对于母语非英语的外国人而言是极难的。黄浩用“新闻民工”描述自己的生存境遇:无论是出外采访还是在家写稿,泡面、三明治和汉堡是他每日三餐标配。因为天然的语言障碍,非英美籍员工的稿件不受重视是常有的事。

小雯在洛杉矶实习时,也一度想改行做中文老师,简简单单、无忧无虑过一辈子,但新闻理想还是一直支撑着她坚持走下去。

文章节选自2016年5月上《大学生》。

责任编辑:李思瑾(QL0002)  作者:施梓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