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古城中学自从2003年作为国家级毒品预防教育示范校以来,积极开展禁毒教育工作,不断拓展教育的内容,创新教育的形式,充分利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做好禁毒教育工作。
健全禁毒教育队伍
学校组成由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包括:德育副校长、法制副校长、年级主任、教研主任。
参与工作的人员包括:德育处老师、班主任、政治老师、生物老师、历史教师、心理老师、校医、家长委员会成员等。
学校开展毒品预防教育的骨干教师由德育处、政治组教研主任、生物组教研主任、历史组博士、心理组教研主任、法制副校长等组成,禁毒骨干教师队伍有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有市区骨干教师等。
健全的工作组织机构,专职的老师参与,促进了毒品预防专题教育计划的落实,保证禁毒教育工作的实效。
多学科融入禁毒教育
依据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国家禁毒委、中央综治办、教育部、团中央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毒品预防教育工作的通知》文件,以及北京市两次全市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会议精神,学校每学期利用校会举行《预防毒品教育讲座》,围绕远离毒品,珍爱生命主线开展,让学生认识到毒品危害和远离毒品的重要性。仅今年把各个学科融入其中,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更加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作为青少年,他们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对事物又有强烈的猎奇心理,因此,针对学生进行远离毒品的教育意义重大。为此,每年该校以“国际禁毒日”为契机,利用国旗下讲话、日常广播、毒品危害的展板、主题班会、网络、电视电影等媒体进行宣传,让学生认识到毒品的可怕,从而远离毒品。
宣传使学生知道要禁毒,学科课程要学生知道为什么要禁毒,这样有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更具有科学性,也更加规范。近两三年我校从解密毒品之毒入手,从常识、政治、历史、生物、心理等多学科角度开展开发禁毒教育工作,发现多学科融入禁毒教育具有特殊的意义。
如历史学科的角度:在中国近代史教科书,第一章就是中国在鸦片战争中被英国打败,确实在中国悠久璀璨的文明史上,没有第二种商品曾经像鸦片那样,震撼过这个古老国度的根基,并给她带来难以估量的灾难与耻辱。 通过向学生讲述毒品在中国的历史、近代的鸦片贸易与战争,分析毒品对中国的危害,让学生了解鸦片与吸毒并非仅是一般的社会问题,它深刻而全面地侵入到中国社会的肌体,影响着政治、经济,军事和人民生活。再结合国际国内形势深入思考毒品在中国长期泛滥的原因和我们为禁毒所做的努力,以史为鉴,今天的中国人都不应该忘记鸦片流毒给近代中国带来的灾难,不应该忘记中国人曾经被称为“东亚病夫”的惨痛遭遇。我们必须认识到,毒品问题仍是当前严重的社会问题,为了国家、民族和个人的美好未来,禁毒斗争任重道远。
在政治、生物、历史、心理等学科之后,该校又开始进行语文、化学、地理等学科融入的思考,多学科融入形成学了校多角度、宽领域、复合式的禁毒课程体系,对于学生一生健康奠定了基础。
多渠道进行禁毒教育
课堂是对学生进行毒品预防教育的主渠道。该校充分利用政治课、心理课、生物课、历史课,班会时间展开专题教育。在每学年学校都举行专题教育、主题班会等进行更深入的教育活动,主题班会中学生搜集资料,小品演绎,加深学生对毒品危害的认识,加深毒品预防教育的影响。通过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结合落实毒品预防专题教育,确保毒品预防教育的实效性。
在学生中比较常见的不良行为和不良生活习惯嗜好是吸烟。而香烟又是在青少年中,第一次沾染吸食毒品的第一步。有许多案例显示,在一些娱乐性场所,青少少年就是通过接触第一支含有麻古成分的香烟,而沾染上毒品,继而在吸毒的道路上越陷愈深。该校在学生中大力倡导,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远离吸烟的不良嗜好。在全校范围内,大力开展禁烟教育。从学生到老师全体参与到教育活动中,学校下达禁烟令,实行校园无烟化管理,让学生、老师认识到吸烟的危害,并且通过严格的校规达到禁烟的目的。每年的5月31日专题宣传,宣传到每一个孩子,让孩子回家向家长宣传,促进小手拉大手活动。
学校每学年在6月和12月分别举行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法制教育专题活动,目的都在于强化毒品预防教育的效果,促进学生毒品预防意识的养成,以及防御毒品能力的提高。
无数的吸毒案例中,都揭示了瘾君子们以毒养毒,吸毒是违法,坑害自己与家人,而贩毒是犯罪,危害他人、社会与国家安全。我们认为,培养遵纪守法的、有社会责任意识的学生,筑牢学生的守法防线,才能够从根本上让学生懂得毒品的真正危害。充分利用法制及德育教育途径,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做到懂法、守法。把禁毒教育、法制教育列入必修课,做到教师、内容、课时、学生的四落实。学校通过各种方式开展了扎扎实实的禁毒教育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毒品的品种多样升级,使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开展好教育,使学生懂得关爱生命,拒绝毒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