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观察】“抢跑班”、“兴趣班”暑期培训火爆 家长需擦亮双眼

2016-07-20 13:34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千龙网综合报道 随着暑期的到来,名目繁多的培训班、辅导班、夏令营粉墨登场。培训班鱼龙混杂,家长好似“雾里看花”,当前培训市场现状如何?帮孩子选择培训班时又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暑假报班“没商量”

原本最受孩子们向往的暑假,却在悄悄成为孩子们的“第三学期”。调查发现,近半个月以来,培训班的火爆程度迎来全年最盛,街头散发的传单、贴满小区的海报、各种媒体上的暑期班信息,犹如决堤的洪水涌入家长和孩子们的视线。

70%家长为孩子报班

在某市少年宫,记者现场做了一次家长调查,样本数量为50位。

结果显示,70%的家长给孩子报了各类学习班,按照孩子兴趣爱好报班的比例达到55%。

有60%的家长认为,生活技能学习和兴趣爱好培养同等重要,有15%的家长更注重孩子的生活技能培养,剩下25%的家长认为孩子应重点培养兴趣爱好,生活技能可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不用刻意学习。

在参加培训班是否会压缩孩子玩耍时间的问题上,有60%的家长认为不会,孩子还是有很多时间可以玩耍。

暑假报“班”原因分三种

怕掉队型。“孩子马上就升初中了,主课一下子多了好几门,我怕他适应不了,所以暑假给他报了小升初的辅导班,算是提前预习了。”市民邹女士表示,现在升学竞争激烈,考高中比考大学还难,不能让孩子在初中阶段掉队。

无人看管型。除了像邹女士一样想让孩子“慢鸟先飞”的家长外,还有一部分家长给孩子报辅导班,是出于担心暑假期间孩子无人看管、没有学习的自觉性,让孩子上辅导班,相当于花钱找人盯着孩子学习。

跟风型。家长完全是因为看到别人家的孩子都上辅导班,为了跟风,才给孩子报了辅导班。

乱象:培训机构“卷包跑路”是“常态”

近年来,形形色色的培训班、课外班等招生报名如火如荼,教育培训宣传铺天盖地,教育消费已成为家庭生活消费的重要支出。在这些教育消费中,暗藏不少陷阱不为大家所注意,一些消费不安全因素很容易让家长学生上当受骗。

乱象1不按时退费遭投诉

某教育机构因为不按合同条款执行退费要求,被消费者投诉。吴女士的孩子于2015年10月7日在某教育机构接受一对一培训辅导,经过几个月的数学一对一学习,孩子成绩未见提高,于是在2016年5月17日到校区办理了退费。校方同意退费,并为其开具了退费清单。但是到7月12日仍未退费,称要等到8月份。

按照与校方签订的《个性化辅导课程注册合同》中第二项第5条明确写的“在合同执行期间,乙方因故解除本合同,甲方(校方)可以为乙方办理退费手续,并在扣除相关费用后,甲方在12个工作日内退还乙方剩余课时费。

记者7月19日连线吴女士时,她说,仍未退费,但是该教育机构答应月底退费。“我去的时候带着电视台去的,他们实在太差劲了,我们当时还碰到了两个要求退费的人。”吴女士向记者抱怨。

乱象2:预收学费数亿跑路

聚智堂是一家全国连锁的社会教育培训机构。近日,该机构突然停业,负责人涉嫌跑路,不少预存了高额本金的家长被“深套”。目前,北京、天津警方均已介入调查,涉案金额可能高达数亿元。

聚智堂诱人的一招是“感恩聚划算”套餐。家长预缴不同金额的学费本金,按一定利率产生利息,但“利息”不是现金,而是聚智堂的不同课程。预付越多,赠送课时也越多,学完到期,承诺返还家长本金。

记者日前在聚智堂北京宣武校区教学点看到,一块广告板上写着:“预存5万元,一个月赠送8小时名师一对一,预存10万元赠送16小时”“预存学费一个月后返还”。

据记者了解,有家长预存金额近百万元。随着多家分校区接连闭校,众多家长预存本金或将“打水漂”。

乱象3:游学夏令营游学还是游玩?

类似“7天内感受名校文化”等噱头的高价游学夏令营也备受家长和学生的青睐。在广州黄埔大道金泽大厦的某夏令营机构,工作人员递来的一张宣传单上,列出了各类夏令营,行程从7天到14天不等,价格在2800元—8000元之间,其中以5000元左右的为主。其中最贵的“香港游学记”项目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其7天的行程收费达8000元。记者在仔细了解该项目的日程安排后却发现,7天有4天是在广州、深圳,1天在香港迪士尼等地方,真正去香港高校的只有2天,而去高校也仅仅是参观校园。

对此,该机构负责人的解释是:“现在放暑假了,所以没有学习活动,不过学生可以和当地的孩子交流互动”。有家长则质疑:没有校园文化交流,只有游玩海洋公园、迪士尼公园、维多利亚港……游学夏令营不俨然成了“走马观花”的游玩夏令营吗?

详细

选择暑假培训班当谨慎

每年暑期都是培训班消费的旺季,根据以往投诉情况,不少家长在报完培训班后,就开始了消费维权。在这里,小编提醒广大消费者在选择教育培训机构时要注意4类情况。

要查培训资质

有些培训机构打着各种幌子进行宣传,口号夸张,做出一些不切实际的承诺,大家千万不可轻易相信。应尽量选择各种资质齐全、成立年限长、品牌实力强、招生规模较大的培训机构。并要实地查看教室、教学设备,最好的方法就是家长带孩子一起去实地查看教学环境、安全措施,随机试听几节重要的课程,全面了解后再进行选择,尽量避免参加私人临时开设的培训班。

要看师资证书

优秀的师资力量是培训机构宣传的重要噱头。要想了解教师水平,除了查看教学老师的教师资格证或相关资格证书以外,还可通过问询亲朋好友及老学员等方式,广泛了解培训机构的教学管理、教学质量和社会信誉等情况,择优选择培训机构。

要记得留下消费单据

在签订教育培训合同时,一定要将其服务项目、教学时间、报名费用,课时费、培训内容、师资情况,以及违约责任等内容进行详细了解,并签订书面协议。对于不合理的条款要主动与培训机构协商,如果发现有不平等的霸王条款,一定要要求对方修改,以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交费后,特别注意要保存好所签订的协议和缴费单据,一旦发生纠纷,及时提供相关证据向相关主管部门投诉。

小心跌入“名师”陷阱

随着暑假补习市场的持续发热,培训机构为了争夺学生资源纷纷打出“名师”牌。某网站薪资统计数据显示,在一项1832份样本的调查中,少儿英语教育培训市场负责人的平均薪资为3553元,最高月工资达8000元至1万元,而部分教师的薪资更高。

记者从一家连锁培训机构了解到,这家机构从半个月前就打出“急招高中数学教师”的广告,月工资1.5万元至2.5万元,但仍然招不到合适的培训老师。

培训机构聘请的“名师”究竟出自哪里?记者以想为孩子报名补习班的名义,咨询了一家全国连锁培训教育机构的工作人员。这名工作人员最初以“聘请的是育才双语等学校教师”为名来宣传机构的教师层次,但当记者询问是否可以看一下培训老师的教师资格证以及毕业证时,工作人员顾左右而言他。在记者的追问下,这名工作人员说,“现在查得严,不方便提供教师的详细资料和教师资格证”,只是一味强调 “我们的师资力量很雄厚”。

记者随机又在网上咨询了四五家培训机构,解答问题的工作人员对教师资质的问题避而不答,只有一家培训机构表示可以提供相关证书。

专家提醒

上学后,“零起点”的孩子真的会比抢跑者差吗?多名资深语文老师一致认为:知识上抢跑只能快一时,良好习惯的培养不能零准备。

语文老师江敏说,她教过的一年级的“零起点”孩子中,有不少学得很不错,“他们上课听得很认真,放学后家长也上心。”而一些上学前学过一些一年级知识的孩子,倾听的习惯没有培养好,容易走神。等到了二年级,是否“零起点”,这个差距几乎就不存在了。

倾听这点,也是语文老师李琳强调的,这是小学很重要的学习习惯,“家长可以让孩子坐5分钟,不能抬头看别的地方,或者认真读完一个故事,培养孩子专注力。”

语文老师赵叶认为,在小学低段时,孩子身体健康,有良好的品行和学习习惯,这比学习成绩重要。家长应多培养孩子的各种习惯,比如自理能力、阅读习惯等。

教育专家还提醒家长,放假期间尽量让孩子多阅读,多汲取一些精神粮食;也可利用假期让孩子多接触社会,多接近大自然,丰富他们的阅历,锻炼他们生存和融入社会的能力;此外还可以让孩子多参加一些家庭文体活动,培养孩子兴趣。

据:重庆晚报 北京晚报 沈阳日报 钱江晚报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