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了,让好校风传承

2016-07-26 09:52 人民网-人民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毕业了,让好校风传承

原标题:毕业了,让好校风传承

“我毕业,你入学,同届同级的我们都有自己的‘时间机器’,有的会带我回去,它叫做感恩;有的会带你向前,它叫做梦想。”

7月上旬,在陕西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一本科生李晓彤的书桌上,摆着这样一张卡片。卡片封皮上印着:陕西师范大学毕业生“忆源”爱心基金留言卡,落款处并未署名。

这是一份属于青年学子间的“约定”。

“忆源”爱心基金,是由陕西师范大学2012届毕业生自主发起的公益爱心基金。“即将走向社会,总想给母校留下点什么”,作为“忆源”爱心基金发起人之一、陕西师范大学毕业生张宗辉向记者介绍,“当时我就想,何不呼吁毕业生自愿捐款,用我们微薄之力资助困难家庭新生的学业?”

张宗辉等人的倡议得到了积极响应,从2012年开始,陕西师范大学校学生会、研究生会每年都会向毕业生发出“忆源”爱心基金募捐倡议书,并将善款用于当年入校新生中家庭经济困难且品学兼优学生的帮扶,到今年毕业季已经是第五个年头。“希望2016届毕业生伸出关爱之手,为即将入校的学弟学妹们送上属于师大学子的第一缕暖阳。”今年6月,由陕西师范大学校学生会、研究生会发出的“忆源”爱心基金募捐倡议书中如是写道。

“忆源,取‘忆恩知报、饮水思源’之意”,张宗辉自豪地告诉记者,他们还为基金定了口号:“同届同级手牵手、同根同源心连心”,并设计了精美的爱心留言卡,卡上有基金的名称、理念、口号和标识,同时有毕业生在捐赠时撰写下的爱心留言和寄语,连同善款一起送到新生手中。

“起初我并不了解这个爱心基金的意义何在,”陕西师范大学英语专业毕业生卢婉莹向记者介绍,毕业期间她帮学院老师整理资料时才发现,隔壁宿舍一位女生,家中父母双亡,四年来一直靠助学贷款才完成学业,同时还负担着两个弟弟的生活费用,“那个女生从来没有讲过家中的遭遇,一到周末就去校外做家教,我还说人家,这么拼干吗?!原来这样的励志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毕业前夕,卢婉莹不仅自己给基金捐了款,还号召全班同学将2000多元班费全部捐出。

据统计,五年来“忆源”爱心基金累计募集善款46万余元。“捐款数额逐年在增长,2016届毕业生募捐了13万余元,捐款比例达到了90%以上”。爱心基金负责人之一、陕西师范大学法学理论专业2016届毕业生刘炜告诉记者,“虽然同学们家庭背景、成长环境都不同,但大家积极性普遍很高,募捐现场,有位女生送来一个盒子,里面是她大学四年来积攒的厚厚一沓皱巴巴的一毛钱纸币。”

记者了解到,“忆源”爱心基金是陕西师大唯一由学生发起、学生管理的爱心助学基金,“来之于学生,用之于学生。”张宗辉向记者介绍,爱心基金资助对象为入校新生中家庭经济困难且品学兼优的本科生及研究生,每人资助标准为2000元,每年资助名额根据毕业生募集的基金额度确定。

除了“家庭经济困难且品学兼优”外,资助办法中还特别规定,申请“忆源”爱心基金资助的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志愿服务的时间不得少于15小时。“不仅家庭困难、品学兼优,更要让受助者懂得感恩。”刘炜向记者强调,“忆源”爱心基金不仅仅是毕业生向新生的爱心传递,更是让“忆恩知报、饮水思源”的理念成为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校园文化,让这样的好校风深入人心、代代相传。

截至目前,“忆源”爱心基金累计资助学生181名,其中本科生111名,研究生70名。来自山东莱芜的李晓彤,父亲下岗,母亲务农,还有一个妹妹上初中。经申请得到“忆源”爱心基金的资助后,她将不知名的毕业生写下的爱心留言卡一直摆在书桌上,“卡片承载着师兄师姐对于我们的希冀,更激励着我在泥泞的路上也要收获精彩的人生。”

“2000元其实并不多,但每个人的星星之火,可以汇聚成一把耀眼夺目的火炬。”作为受助者的陕西师范大学食品检验专业研究生张婷告诉记者,她将2000元爱心基金和爱心留言卡一直装在信封里珍藏着,“妈妈知道这件事后嘱咐我,一定要怀着感恩之心刻苦钻研,将来等我毕业了,再把这笔善款捐回去!”

《 人民日报 》( 2016年07月26日 19 版)

责任编辑:耿娟(QL0009)  作者:姜 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