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艾滋病防治宣传志愿者的暑期实践

2016-08-02 16:08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北京科技大学东凌经济管理学院:陈紫萱

在国际艾滋病大会期间,我曾无意中翻看手机,一则新闻映入眼帘“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关于2015年全球艾滋病疫情概要,HIV携带者人数中儿童所占人数为180万人,而新发HIV感染者人数中儿童所占人数为15万人……”这是一个让人痛心的数据,而对于我——一名普通的大学生、一个艾滋病防治宣传志愿者来说,这样的一条条的消息,更督促着我,全力准备在暑期进行的社会实践。

最初开始了解到了一些关于艾滋病的病理知识和社会上对艾滋病患者不理解的现状,是因为加入了一个校内的志愿者组织。当得知学校要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时,我和成员们便决定组队创建一个以艾滋病防治及艾滋病反歧视为主题的团队——北京科技大学艾在阳光下暑期社会实践团。团队将在七月末前往山西临汾红丝带学校——一所专门收治艾滋病孩子设立的学校,与患病的孩子们一起生活十四天。尽管已经了解艾滋病毒的传播方式,做这个决定的时候,我的内心还是有些忐忑。身边包括老师、朋友在内的很多人,都不理解为什么我要参加这样的社会实践。但令我安慰的是,在我跟父母解释后,父母答应并支持了我的这一行为。这是我第一次把关于艾滋病的知识讲述给别人,虽然是亲人,但我相信这是我在艾滋病反歧视事业上迈出的第一步。

2016年7月29日,在飞速行驶的动车上,我的思绪也跟着飘向了遥远的那方。担心孩子们会不接受我们,担心一不小心就在无形中伤害到了孩子,更加担心我们这次实践难以给到孩子们真正所需要的帮助,担心我们的社会实践难以改变孩子们所面临的社会现状……为了这些担心,我们已经做了充足的前期准备。

在山西临汾红丝带学校里我看到了第一个孩子是南南(化名),他只有10岁。刚开始接触时,他是一个害羞内向的孩子,和我的相处中总带着一分抵触。有时他会躲在餐桌底下不愿出来,有时在走廊上碰见我时他会立即跑回房间。我从老师们那里知道了南南是一年以前来到学校的。他从小随着年迈的爷爷和双目失明的奶奶长大,由于从小没有人贴心呵护,他就像野孩子一样,整日在山里流浪。一次意外中,医院检查出南南是艾滋病携带者,从此村里人见到南南总是远远地避开。“亲人”没了,玩伴没了,就连爷爷奶奶也极少和孩子交流。由于没有人交流,南南9岁时的语言和行为表达能力就停留在3岁。知道了这些我的心里非常难受,也许他内心也渴望他人的陪伴,来到了临汾红丝带学校后他才慢慢开始找到了玩伴,才慢慢从阴影当中走了出来。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相处,我和他终于打破了隔阂,成为了好朋友,他会拉着我陪他玩,我也会和他一起吃零食,我们在一起吃饭,一起手拉手逛校园。很多时候,我甚至会忘记他患有艾滋病。因为他与普通的小男孩一样,爱笑,爱玩,喜欢小车子,也会对着我们调皮捣蛋。有一天,我与小女孩诗诗(化名)一起画画时,她突然开口问道:“姐姐,你们什么时候走啊?”突然间,眼眶红了起来,11岁的她在红丝带学校生活的这几年里,到底见过了多少批防艾大使与志愿者们来了又走,有多少个曾经与她一起玩耍欢笑的志愿者们走了之后就再也没有回来,以至于她会怯怯地问出这个问题。我想,幸福与失落,大概总是会萦绕在她的心头吧。

但是我所认识的艾滋病并不可怕,虽然不能治愈但是完全可以被控制,让艾滋病患者享受和普通人一样的寿命。真正可怕的是别人对艾滋病的不理解,害怕艾滋病但又不去了解它,如此,便会造成一个恶性循环,无知让人们产生恐惧,更不愿意了解艾滋,导致了现在艾滋群体艰难的处境。任何人都不能否认,即使他们患有艾滋病毒,他们依旧是社会中重要的一部分,他们依旧需要得到基本的尊重与关爱,需要有人能够站出来为他们发声!

而我,一名平凡的北京科技大学学生、一名艾滋病防治宣传志愿者,有着这样一个不平凡的梦想——希望有一天,也许就在这些患病的孩子长大的时候,艾滋病患者可以和所有人享受一样的生活,社会不再谈艾色变,艾在阳光下。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作者:陈紫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