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下,他们坚守在岗位上

2016-08-04 08:25 北京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昨天(3日)下午,在通州小甸屯进京检查站,武警北京总队一师四支队的战士在高温环境中,仍然穿戴全套装备值勤,认真履行职责。

每年夏天,当人们在空调房里避开室外的酷热时,还有一些人顶着烈日,冒着高温,挥汗如雨,默默奉献。

昨天,全市最高气温超过了34.4℃,局部地区甚至达37.9℃。本报记者兵分多路,采访烈日下的坚守者。

穿长衣长裤 为火车头“去火”

人物:火车头整备工

时间:15时

地点:机车冷却间

温度:工作场所53.3℃

“小心!哪儿都别碰!烫!”15时,记者攀上两米多高的驾驶室,整备工长刘平略带严厉地“警告”说。短打扮在这里显然不合适,刘平一身厚实的长衣长裤,包裹严密。

司机室后一扇仅容一人通过的小门打开,机器轰鸣,灼人热气扑面而来。门后,是火车发动机的冷却间。

北京铁路局北京机务段北京整备车间位于双井附近,主要承担北京火车站客运列车的机车整备,也就是火车头的保养。场内多条轨道上停放着几十台机车,包括电力机车和内燃机车。

夏天,这里就是个大晒场。发动机排出的热浪更让温度陡增。

刘平马上要检修的这台内燃机车,刚刚执行完太原到北京的一趟任务。按照计划,当晚22时23分它又要踏上征程。

刘平需要马上给这台机车“清肺”,即冷却单节风吹扫。

机车冷却间内,上方有个黑色大罩子,这就是“单节”。罩子里面顶部是风扇,四周是滤网。单节被称为机车之“肺”,可为冷却水系统降温,并抽吸尘土、飞絮。如果“肺”清理不良,柴油机就会发高烧,严重的可能烧毁机件造成半路停机。

所谓吹扫,就是要钻进这个黑色大罩子里用气压风水枪从里面往外吹,扫除滤网上的堵塞物。

此时,冷却间内45.5℃,单节里温度53.3℃。刘平等于钻进一个53.3℃的蒸笼。

刘平身着长衣长裤,紧裹口罩,在狭小空间内作业,每次最少四十分钟。

暑运期间,这里每天平均要检修80台机车,刘平每天要为7台机车进行整备。

今年暑运,全国多地降水引发洪灾,铁路大面积晚点,无法正点入库。刘平和同事们就得24小时不间断作业。

16时,浑身湿透的刘平从车上下来,拧开一瓶冰镇矿泉水仰脖整瓶灌下去。整备车间每天都会为大伙准备冰凉的酸梅汤、矿泉水解暑降温。

突然,紧急调令传来,因其他机车发电故障,刚刚检修完的这辆车必须立刻出库执行新任务。

“没问题,都收拾干净了,准备出发!”

让广场像家一样干净

人物:环卫工人

时间:14时

地点:天安门广场

温度:地表42℃

长袖外套、大口罩、帽子加手套,市环卫集团工人王爱丽把自己包裹得只露出一双眼睛,“同事打招呼都只认眼。”

下午2时的天安门广场,大理石板泛着白光,地表温度已达42℃。火辣辣的太阳,让小贩手中的冰棍成了抢手货。但是,不少游客买完冰棍,随手就把包装纸扔在地上。眼疾手快的王爱丽赶紧上前俯身捡拾,“我们有规定,垃圾落地不能超过15分钟。”各种纸屑、矿泉水瓶、包装袋,一边走一边用夹子夹进车背后的垃圾箱里,不一会儿,箱子已经装了小半袋垃圾。

后背的衣服已然湿透。王爱丽说,背上已经起了一层痱子,大热天穿长衣长裤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也是无奈之举,“穿短袖抹再多防晒霜也是白搭,要不半天就会晒脱皮。”

受不了烈日的暴晒,许多游客转一圈就赶快往凉快地方走了,但王爱丽已在广场上晒了快8个小时。她上的是早班,凌晨4时许一直到下午2时许,骑着电动车四处转,哪儿人多就往哪儿去。早上看升旗,靠近旗杆区域的护栏处人流密集,等大伙儿一散,她就要及时清运垃圾;上午国博西门入口处排起长长的队伍,她必须在人群中搜索果皮纸屑;下午国博北门出口处人流摩肩接踵,她还得见缝插针清扫。半天多时间,她和同事已经清理近百袋垃圾,绝大部分都是游客们扔掉的矿泉水瓶、果皮纸屑等。一个班次下来,在广场上至少要晒8小时,大口罩经常得换两次,上面是厚厚的一层汗碱。

王爱丽说,跟她一起负责天安门区域环境卫生的还有120多人,“大家都按点上班,没有因为天热抱怨的。能让天安门广场像家一样干净,辛苦点儿也没事。”

开着“蒸笼公交”跑三环

人物:公交司售人员

时间:14时

地点:300路外环车厢

温度:车厢内40℃

13时36分,10412452号300路外环公交车缓缓驶出十里河场站。18米长的大家伙没有空调,从里到外腾着热气。这是北京市区里为数不多的几条非空调公交线路了。

一丝风都没有,乘务员张爱团刚擦完的地还有点潮,所有车窗都大敞着,不过车厢里依然憋得人喘不上气来。“没办法,我们这条线几乎都在三环主路跑,全程没有一丁点儿树荫,所以车是从早暴晒到晚,最热的时候车厢温度有五十度呢。”张爱团告诉记者。

司机朱明每到夏天就理短发,恨不得贴着头皮的那种。刚开出去两站地,他的短袖制服已经被汗水浸透了,湿哒哒地贴在后背上。他头上有个小电扇,却没打开。张爱团的脸也红扑扑的,她说:“电扇打开,这时候吹的都是热风,不如不吹呢。”

东三环,车水马龙。300路只能跟着车流一点点往前蹭。周围几乎都是窗户紧闭、空调大开的小车,公交车的温度好像又往上蹿了蹿,记者拿温度计一测,已到了40℃。一位靠窗的乘客皱着眉,把窗户关上一些,冲着张爱团抱怨:“你们这车怎么回事儿啊,也不开空调!”

张爱团微笑着、耐心地解释:“这车没空调,天儿热,您多担待。一会儿开起来能凉快点儿。”汗水顺着她的脸颊往下滑。

拐到北三环,路况好了些,车速上去了,风呼呼地吹进车厢。每次进站,朱明都拿出湿手绢擦擦汗。

一路上,阳光从前挡风玻璃里直晒进来,周围没有任何楼宇可以遮挡。挂挡、转弯、减速进站,打灯出站……更多的时候,朱明抿着嘴,额头和鼻翼上冒出汗珠,顾不得擦拭。

航天桥站,远远地朱明就冲着站台咧嘴笑,两位穿着公交制服的同事冲着他挥手。车进站,一位同事赶紧走到驾驶室旁,从窗户递进一瓶冰矿泉水。

朱明拧开瓶盖,咕咚咕咚灌下几口,用手一抹嘴,眼睛眯成一条缝:“爽了!”

15时38分,这趟车回到十里河场站,朱明和张爱团浑身已经湿透了。

好消息是,这种“蒸笼公交”正在逐步退出。公交集团每年更新的车辆都是空调车,未来一两年内非空调车将彻底消除。

出了集装箱 衣服能拧出水来

人物:口岸检验员

时间:14时

地点: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朝阳口岸

温度:集装箱内42℃

烈日当空,树叶被晒得打了卷儿。偌大的检验场上,找不到一丝阴凉。

“今天还好,没昨天闷。” 33岁的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朝阳口岸检验员刘丹正招呼货车司机打开集装箱。

集装箱门一开,热浪迎面扑来。刘丹指挥工作人员卸下两箱货物,然后一脚迈进了集装箱。66立方米的长方形集装箱,四面都是铁皮,经过太阳暴晒,像个巨大的蒸笼,越往里走越热。额头冒了一层汗,刘丹好像并无察觉,继续对照入关登记表仔细地检查一盒盒进口果汁。

“在里头的时候你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汗是怎么流出来的,只知道出了集装箱,一身衣服都能拧出水来。”当了四年多的检验员,刘丹早就习惯了这样的工作环境。走出集装箱后,脸上和脖子上都挂满了汗珠,他也只是用手抹了抹,“我们早就免疫了,就像在集装箱里蒸桑拿,习惯了!”

检验集装箱没有具体的时间,从上午9时到下午5时,除了中午吃饭,货车什么时候来,检验员就要什么时候查验。刘丹和其余6位检验员每天要检查100多个批次、200余个集装箱。“今天箱子里装的是果汁,挺好的,要是赶上有味儿的货,那才是真的考验呢。”刘丹说,有的时候,集装箱里运的是原木,含了水的木头闷得发了霉,集装箱里又潮又热,还有一股刺鼻的霉味儿,熏得人头晕。根据货品的不同,检查时间的长短也不同。“顺利的话,15分钟就能验完,要是有问题,在里面呆一两个小时也是常有的事儿。”

虽然要进入集装箱内检验货物,但刘丹和同事们并没有特别的防暑装备,只能在查验货车的间隙回到办公室里洗把脸,喝点水,“实在热得受不了了,就往洗脸盆里加点儿花露水,能凉快点儿。”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作者:金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