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几千年前,管仲就告诉我们,培植以后一年就有收获的是庄稼,十年才有所获的是树木,百年才有收获的是人才。
京城的百年老校历经上百年的风雨洗礼,不光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培育了很多的杰出校友,他们不仅是社会各行各业的“领头人”,更是学校的宝贵资源和巨大财富,是学校风貌的集中体现。“京城的百年老校牛吧,校友更牛!(一)”为大家介绍了来自北京市实验一小、西四北四条小学、金台书院小学、北京三中等京城百年老校的杰出校友,一起看看还有哪些在百年老校的“校友录”中熠熠生辉的老校友吧!
文艺界
中国近代著名文学家梁实秋
梁实秋,原名梁治华,1903年1月6日出生于北京,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代表作《莎士比亚全集》(译作)等。 1923年8月赴美留学,取得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26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国立东南大学(东南大学前身)、国立青岛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前身)并任外文系主任。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英语系教授。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享年84岁。
梁实秋于1912年就读于现新鲜胡同小学。学校建于1729年,现有13个教学班,353名学生,是一所“书香校园”特色学校。新鲜胡同小学在贯彻实施的三级课程中,国家与地方课程的科学配置与相互补充,已经为学生建构起一个文化基础的框架。书香、墨香、茶香、花香,“四香”校本课程的开设,希望学生除了获得知识结构的基础框架之外,还应该渐识与见成人文素养的奠基。
新鲜胡同小学的“四香”课程,的确是让孩子们从小就知晓和沿袭古人的风雅之事。把它们作为课程让孩子们研习,我们在意的不仅是其举手投足间的持重、分寸与调和的外在美感,更着意于其背后的文化浸润。让孩子们在触摸历史感悟高雅时,学会致敬传统,在复兴文化中唤醒涵养沉静在中国人千年基因里的贵气。
人民艺术家:老舍
老舍,原名舒庆春,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字舍予。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信仰基督教,北京满族正红旗人。
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老舍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1966年,由于受到文革中恶毒的攻击和迫害,老舍被逼无奈之下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
老舍先生1913年曾就读于此,老舍先生是第二年考入三中的学生。1950年10月学校改成北京市第三中学。北京三中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已有290多年历史。它的前身是清雍正二年(1724年)建立的专收八旗子弟的右翼宗学,当时坐落在西单小石虎胡同。曹雪芹曾在右翼宗学供职十年,并在此构思了《红楼梦》。1902年右翼宗学改为八旗右翼中学堂,辛亥革命后,1912年改为“京师公立第三中学校”,并搬至祖家街。三中目前一校两址,虽为普通校,却具备了极强的学生加工能力,备受周边百姓关注,口碑良好。
台湾作家李敖
李敖(1935年4月25日—),男,字敖之,思想家,自由主义大师,国学大师,中国近代史学者,时事批评家,台湾作家,历史学家,诗人;台湾省无党派人士,曾任台湾“立法委员”,2008年任满,宣布退出台湾省政坛。因其文笔犀利、批判色彩浓厚,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所以自诩为“中国白话文第一人”。 “以玩世来醒世,用骂世而救世”,有《北京法源寺》、《阳痿美国》、《李敖有话说》、《红色11》等100多本著作,前后共有九十六本被禁,创下历史记录,被西方传媒追捧为“中国近代最杰出的批评家”。《李敖大全集》是他大部分著作的合集,共80册,凡3000万字。2005年9月访问大陆,在北大、清华、复旦三所顶尖高校发表了名为“金刚怒目、菩萨低眉、尼姑思凡”的系列演讲。
李敖1942年就读新鲜胡同小学。北京市东城区新鲜胡同小学,在东城区综合改革中,与北京二中结为深度联盟校,近两年来,学校获百年学校、全球互动教学示范校、区实施素质教育特色校、蓝天工程优秀实验校、茶文化教育中心、创建学习型学校先进单位、 红领巾读书活动先进单位、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先进集体等荣誉。
学校建于1729年,现有13个教学班,353名学生,是一所“书香校园”特色学校。以“玉化生命· 成就未来”作为学校的办学使命,以“仁、义、智、勇、廉”的玉之五德作为我们的育人目标,涵养润泽学校里的每一个生命,最终成就师生的精彩人生、美好未来。
科学界
经济学家:于光远
于光远,中国上海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长期从事经济研究工作,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致力于哲学、社会科学多学科的研究和推进其发展的组织活动,并积极参加多方面的社会活动。
1935年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7年初抗日战争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兼任延安中山图书馆主任。历任中共中央图书馆主任,北京大学图书馆系教授,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宣传处副处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常委,科学规划委员会副秘书长,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1941年起从事陕甘宁边区经济的研究工作,后在延安大学财经系任教。1948~1975年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1955年被推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的学部委员。1964年任国家科学委员会副主任。1975年以后任国家计划委员会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所长、国家科委副主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顾问、《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副主任,2000年担任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名誉院长等职。
于光远毕业于北京三中,一所历史悠久的老校,前身是1724年(清雍正二年)建立的清宗室右翼宗学堂,至今已有292年的历史。目前,三中已经形成了传承国家民族和学校历史为核心的爱校教育模式。” 石玲玲称之为“展馆+校本课+读本+大讲堂+主题活动”主题教育活动。三中在古建小区建立曹雪芹纪念室、老舍纪念室的基础上,扩建原有的校史展馆,恢复了王森然纪念馆等,并组织学生学习参观。目前,三中的古建校区不仅是北京市级的文物保护单位,也是西城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三中还通过编写《三中爱校读本》等校本书籍,开设《老舍文学研读》和《红楼梦研读》等选修课程、校史课,以及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活动,对师生进行爱校教育。
遥感应用学专家徐冠华
徐冠华1941年出生于上海;遥感应用学专家,中科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香港城市大学荣誉博士。1984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第十六届中央委员。现任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主任。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在卫星数字图像处理研究方面,发展了边界决策、训练样地分析、图像分类、图斑综合、生物量估测等理论和技术,研制成功中国最早的遥感卫星数字图像处理系统发展了遥感综合调查和系列制图的理论和方法,领导编制了第一部再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与系列制图技术规程,在分类系统、制图比例尺、技术流程、专题图种类等方面具有开拓性和创造性领导的“三北”防护林遥感综合调查课题在空间遥感应用规模、技术难度和时间要求上均取得突破。代表作有《三北防护林遥感综合调查与监测》等。
徐冠华小学就读于灯市口小学,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小学始建于公元1864年,清同治三年,由美国基督教公理会出资,柏亨利创办。最初定名为“男蒙馆”,1900年更名为“育英学校”(男校)。内设小学、初中、高中部,在京城享有盛名,成为当时官宦富商子弟首选学校,是北京知名的百年老校。1952年育英学校回归国有,其小学部更名为灯市口小学,该校紧邻繁华的王府井大街北侧。学校以“追寻教育智慧 分享智慧人生”为教育价值观,积极推进实施素质教育,在艺术、科技、体育三大特色项目上获得显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