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家长帮联合好未来公益基金会发布《2016年中国家庭教育焦点问题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通过对全国6529个家庭调查追踪,揭示出中国家长在孩子不同成长阶段所面临的家庭教育痛点,也折射出家长群体的焦虑和需求。《报告》一经推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早期教育错位:
过早关注学习
家庭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没有规定好的学制、学时和权威评估。现实生活中,父母教育往往出现与孩子发展不同步的错位现象,尤其是家庭教育中操之过急、拔苗助长现象严重。
《报告》显示,在婴幼儿(0-3岁)时期,孩子的阅读能力成为近50%家长关注的问题,甚至高于对孩子性格和睡眠问题的关注。在幼儿园(4-6岁)阶段,家长最关心的10项焦点问题中,就有近一半的问题与学习相关。
从生长发育角度来看,婴幼儿大脑功能从感知到理性认识需要逐步发展,不合时宜的早教会分散婴幼儿的精力,导致正常发展受阻,形成认知障碍,甚至损害健康。
不仅如此,过于紧张的早期教育还会导致心理和社交障碍,这两项问题都与学习时间过长有关。“4-6岁是幼儿自我意识快速发展阶段,但不少父母和早期教育工作者对这一阶段孩子智力发展报过高期望,要求孩子学习过多内容,从而养成被动型人格,对孩子终身发展造成伤害,应引起高度重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的观点,也证实了这一说法。
放眼国外,素以严谨著称的德国在《基本法》中明确规定,禁止设立先修学校。对此,当地教育专家表示,孩子的天性是玩耍,小学以前孩子“唯一的任务”就是快乐成长。如要对学龄前儿童进行“教育”,只有三个重点:1、基本的社会常识;2、动手能力;3、保护情感胚胎,培养情商和领导力。
成长教育错位:
孩子“素质力”缺失
随着孩子步入中小学阶段,家长对学习习惯和成绩的关注度理应提高,但有趣的是,《报告》显示,对于7-18岁阶段的孩子,孩子生活自理问题反而超过缺少学习目标和计划等学习问题,成为多达70%的中小学家长的关注焦点。
生活自理问题的严重性只是冰山一角。从《报告》总可以看到,对于这两个年龄段的孩子,近半数家长面临着“孩子缺乏恒心、畏难、缺乏自信、抗挫折”的困扰,其中,“缺乏恒心”、“不愿吃苦”和“挑战困难”三大问题占比最重,缺乏自信心和缺乏抗挫能力也紧跟其后。对应这个年龄段的成长阶段应被重视的学习问题,中国孩子在《报告》中所呈现出的状态反而呈现“倒挂”状态。
为什么中国孩子在中小学阶段,反而集体出现自信心、恒心、毅力、生活习惯等“素质力”方面普遍缺失?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程方平认为,“家长过早重视孩子成绩,忽视了素质能力的培养。就人格塑造、品质培养、行为习惯养成等方面而言,若低龄阶段出现问题后不加以正确的教育引导,这些影响或将贯穿个人成长的始终。”
家庭教育的归位,需要对每一个成长阶段有清晰认知。《报告》指出,7-18岁的孩子在学习习惯表现上有明显差异。比如,7-12岁阶段孩子在学习习惯上的问题更加明显,13-18岁孩子自控力比较差。这一数据表明,小学阶段是培养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中学阶段则应着重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
7-12岁的孩子爱玩好动,接受能力强,分辨能力差;13-18岁的青春期孩子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肯定。家长只有了解了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根据孩子不同时期的发展特征,才能用适当的方式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力。
爱与沟通,
是贯穿孩子一生的教育
事实上,不管“虎妈狼爸”,还是“快乐成长”,教育理念千差万别,但不变的共识,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先于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长的综合能力对孩子“素质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家庭关系是孩子一生都无法切割的情感纽带,良好的亲子关系会影响孩子对社会关系的适应能力。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张良驯副主任表示,家庭在孩子成长中承担着抚养功能、教育功能、管理功能和情感交流功能。遗憾的是,很多中国家庭中孩子与父母沟通情况不尽如人意。《报告》显示,在孩子与父母、同伴和教师的沟通中,子女与父母沟通存在问题的家庭比例最大,占比10.6%。
父母为孩子成长提供的家庭环境,对孩子一生都会产生重要影响。正如作家老舍所言,“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百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长期以来,家庭教育被视为家庭内部事务。但放眼古今中外,家庭教育其实与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三位一体的。今天,家庭教育更需要一个普适化标准和系统引导,这样才能使更多的家长群体朝着理想的家庭努力。家庭教育其实是一项社会工程,政府、企业、社区以及学界都要发挥各自作用,共同帮助孩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