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洞书院得名由来:原本并没有洞?

2016-08-11 13:52 天津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白鹿洞书院得名由来:原本并没有洞?

资料图

白鹿洞书院,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书院,也是中国最早的大学。当我辗转来到庐山脚下这座书院时,立即就被这里的景色迷住了:林阴夹道,山鸟欢鸣,翠竹钻天,清泉流泻。

白鹿洞初为唐代洛阳人李渤与其兄隐居读书之处。因李渤先生养了一只白鹿,出入跟随,人称白鹿先生。白鹿洞四山环合,俯视似洞,因此而名。长庆年间,李渤任江州刺史,在白鹿洞创建台榭,从此白鹿洞名重一时,逐渐成为四乡文人往来之地。南唐升元四年,南唐政权在李渤隐居的地方建立学馆,称“庐山国学”,又称“白鹿国学”。南宋淳熙六年,朱熹任南康知军,兴复白鹿洞书院,自任洞主。

我们下榻在白鹿洞书院的延宾馆,古代,这里是学子们下榻的地方,也叫寝斋。闲暇之余,心怀崇敬之心四处徉徜,才感到这里规模宏大,五个院落层层环叠——棂星门、泮池、状元桥、礼圣门和礼圣殿。走进棂星门豁然开朗,“棂星”即“文星”的意思。以它命门,意即此处人才辈出、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之意。书院的正门,即礼圣门,初为宋朝所建,经历代修葺。那不同凡响的对联令人回味无穷:“古往今来,先圣后贤同脉络;天高地下,四时百物共流行。”而礼圣殿,又称大成殿,“大成”,取孟子“孔子之谓集之大成”之意,是书院祭祀孔子及门徒的地方。殿正中悬有孔子行教立像,为初唐吴道子所画。上有清康熙手书“万世师表”匾额,像下留有石质神龛、石香炉和石花瓶。后壁左右刻有朱熹所书“忠、孝、廉、节”四个大字,与人齐高,让每个走过这里的人都铭记不忘。

从礼圣门到礼圣殿,坐落着先贤书院、丹桂亭、朱子祠、报功祠等。而先贤书院为礼圣殿的西一组主要建筑,遍植柏、梅、白玉兰、桂、芭蕉、大理、常青、扈子等名贵花草树木。既增加了几分雅趣,又渲染了对儒家圣贤的崇敬。在礼圣殿的东一组建筑——白鹿洞书院,我们走进御书阁,穿过明伦堂,拜见白鹿洞,登上了思贤台。书院前有门楼,原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题写的“白鹿洞书院”五个朱红大字遒劲有力。院中两株桂树干粗叶茂,东西厢房相对,廊柱上两副对联相映成趣:“雨过琴书润,风来翰墨香。”“傍百年树,读万卷书。”御书阁在礼圣门之东,始建于南宋,为历朝藏书之地。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刘少奇同志曾由武汉到达白鹿洞书院,住在御书阁,从事革命活动。阁外柱有一联:“泉清堪洗砚,山秀可藏书。”

据说,白鹿洞原来有名无洞,明嘉靖九年南康知府王溱祭山开洞,命石工琢石鹿置洞中。后有一官吏又将石鹿埋入地下,直至1982年维修礼圣殿时在地下两米深处才发现了它,石鹿又重新安放在洞中。我见到了那只通体雪白的石鹿。它跪在洞中,温顺而美丽。正是有它的存在,才成就了这千古的佳话。

我们所住的延宾馆,始建于南宋,取“握发延宾”“礼贤下士”之意。宽阔的院内,朱熹的铜像巍然屹立,象征着这位哲人思想不朽,万古流芳。

踱出延宾馆,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小亭子,上书“独对亭”。相传,昔日凡是去书院的官吏到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亭前建有一单拱石桥,名为“枕流桥”。桥下涧水飞流,巨石横卧,历代大书法家作品跃然其上——“枕流”“观澜”“源头活水”“道名山”“不在深”,等等。那潺潺的流水,繁茂的树木,形成了一道赏心悦目的风景,让人流连忘返。

千百年来,依傍庐山这块风水宝地,白鹿洞书院一改庙堂式的州、府、县学的死板,独具了一种精深文博的深厚底蕴,培育了一代代先贤、名士,令“海内书院第一”“天下书院之首”的称号随着岁月的推移而蜚声中外。

 

责任编辑:闫莉青(QL000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