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之“末伏”:秋老虎上线,你准备好了吗?

2016-08-17 10:14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末伏夏尽,凉风渐至。8月16开始,天气进入“末伏”模式,也就是三伏天中的最后一伏,俗称秋老虎。

“三伏”,据说是古代秦德公最先提出的,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伏”是隐伏起来避暑的意思,三伏也就是一年里最热的时期。而末伏的特点就是白天阳光依然剧烈,但是早晚较凉快。

 “三伏”的最后一伏

末伏是三伏中的最后一伏。今年末伏日期长度是8月16日至25日,共10天。末伏的日期是由“立秋”节气和干支纪日共同决定的。末伏日期出现在“立秋”节气后的第一个庚日。

干支就是天干地支。天干是由“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字组成。其中“庚”排在第7字,两个庚日相差十天。三伏离不开庚日。古人认为:“庚,五行属金也。金畏火,故三伏皆庚日”。今年8月7日是“立秋”节气,第一个庚日出现在8月16日,干支纪日是“庚午”。

21世纪最迟的末伏

通常,每年三伏日期长度是30天或40天,其中40天的三伏时间占大多数。今年三伏是“加长版本”40天,从7月17日至8月25日。据统计,从2015年至2024年,连续10年的三伏日期都是40天。这是十分少见的。未来最短的三伏日期长度出现在2025年7月20日至8月18日,时间只有30天。

16日是今年三伏中的末伏,这是21世纪以来出现最迟的一次末伏,也是整个21世纪100年中最迟的末伏。末伏日期最早与最迟相差10天。末伏最早日期发生在2096年8月6日,这是21世纪最早的末伏,也是“立秋”节气日期与末伏日期出现在同一天的末伏。今年末伏日期比2096年末伏推迟了10天。

谨慎应对凶猛“秋老虎”

末伏处在立秋之后,此时已然入秋,所谓“火烧七月半,八月木樨蒸”,“秋老虎”颇凶。白天温度仍较高,但早晚气温则明显变凉,昼夜温差逐渐增加。这时候首要做的就是安排好作息,生活规律,保证适当的睡眠和休息,避免过度疲劳,提高机体对高温的耐受能力和对“秋老虎”的抵御能力。

饮食方面,末伏清补,以健脾利湿为主。健脾益气,可以适量多吃祛湿热、健脾和胃的食物。如茯苓,以促进脾胃功能恢复;芡实、山药、小米等都具有健脾益胃的功效;扁豆、豇豆、红小豆等豆类,也有健脾益气的功效。

此时人体消化功能较差,不宜大量摄入各种肉食以补充夏日的消耗,另外“秋瓜坏肚”,对西瓜等宜少食,以免损伤脾胃。取凉更须有节制,切忌猛吹空调、过吃冷饮,以免损伤脾胃阳气,不利于健康。

适量的户外运动可振奋阳气,促脾气运化,改善胃口。需要注意的是,进入户外运动以微汗为宜,切不可大汗淋漓。如此,才符合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责任编辑:耿娟(QL0009)  作者:文都教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