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集训”风行为哪般

2016-08-25 09:44 光明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宝贝好棒!拉练式学习第七天,测验仍然是前三名!”晒成绩的林女士是“准初一生”张宁(化名)的妈妈。今年,张宁如愿被一家重点初中录取,可应许的旅游没有来,取而代之的,是每天早八点到晚八点的语数外集训。而十一天的“魔鬼训练”结束后,还有九天的“初一数学预科学习”等待着她。

张宁委屈地说:“六年级挺紧张的,以为暑假可以玩一玩了,没想到比上学还累。”而林女士则表示:“这是小学的最后一个假期了,不能浪费,同事的孩子都在学,初中孩子更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变味的暑假

因为各式各样的暑期课外班,暑假早已被中小学生视为“第三学期”。记者发现,今年的暑期培训又有升温,高强度集训成为很多培训机构推出的热销产品。一份针对北京地区的调查显示,今年的暑假中选择给孩子报集训班的家长达到了82.76%。“集训”正成为部分中小学生度过暑假的最新模式。

北京市丰台区北大地的一栋写字楼外挂着15个招牌,其中有7个属于教育机构。走进这些机构,记者被五花八门的班级设置绕晕了头:基础班、提高班、尖子班、预科班、冲刺班。不少家长正围着机构的老师咨询集训情况。一位工作人员介绍,相比几年前的课程安排,今年的课程开设多了几倍,专题集训特别受欢迎;现在最早的课提早至8点半,最晚的课已经排到了21点。

辛苦的集训,孩子们的兴奋点却未必在听课。小学五年级的马承(化名)说:“假期的作业不多,但是课外班不少。既然我妈给我报名了,不上也得上,就在这坐一天,反正也比在家闷着好,毕竟这里还有陪我玩的同学。”马承的同学则表示,每天几乎不运动,一下课就觉得特别累,只想睡觉。

记者与家长交谈,发现家长给孩子报班集训的原因多种多样,既有上班没法看孩子,给孩子找个地方托管的,也有被“名师”“提高成绩”“赢在暑假”等标语吸引想提高成绩的。但更多的家长是在跟风,看到大家都报也就给孩子报了。

家长焦虑什么

上半年各省陆续出台的高考改革方案,强调素质导向,反对“满堂灌”。而一些集训最“热”的大城市恰恰都非常重视教育资源均衡,往往一般初中校50%毕业生都有机会进入优质高中,家长们到底在焦虑什么?

“有些学校名义上纳入了优质校教育集团,但校风转变、师资提高还需要时间,要说优质还得考本部。”郑女士对名校很执着,“虽然大部分名额已经就近分配了,但只要孩子足够优秀,仍然有跨区进高中名校的希望。”

“现在升学压力那么大,学校反而‘不管了’,不给辅导班掏钱给谁掏钱。”记者发现,在一些家长的眼里,减负措施成了“不管了”。真实情况是这样吗?

“教学难度和考试难度确实都在降低。”北京人大附中教师刘成章观察到,成绩优异的学生普遍压力更大。“选拔依然存在,原先学得深优势较大,现在反复练、不出错就能考好。这就是浸润式集训受欢迎的原因。”

教育机构的营销和捆绑销售,也助长了集训热度。某英语机构提出了“暑秋联报”的要求;另一个机构则提出,名师快班先到先得先优惠;某培训机构工作人员表示,暑期班很有可能作为秋季分快慢班的一种筛选方式。一位家长告诉记者,该机构的学习席位供不应求、班班爆满,为了能报上学期内的常规班,参加暑期集训还是很划算的。

“集训热,是社会焦虑在教育上的投射。”刘成章说,“人们眼见职业、岗位间待遇的巨大差距,为了让孩子学业有成,就会不惜投入,缓解不安。”

换一种方式过假期

“天天在课堂上学习,他们就渐渐变得没有别的需求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分析,“这样的课堂式集训很有可能造成大部分孩子在大学阶段,在未来走向社会的生活中,始终过着单一的生活,对社会、自然、人际交往等不感兴趣。”

其实,家长也未必认同暑期集训的方式。这从家长们微信微博的交流内容就可以发现:企业见习、志愿者活动与主题夏令营等都是被推崇的暑期活动。“儿子暑假去武当山参加了一周的博物夏令营,回来后对植物特别感兴趣,自理能力也提高了。”李先生对孩子在假期的收获非常满意。他认为,激发兴趣、提高能力才是更加根本的。

“现在,辅导机构很不好的一点就是做的都是课堂内的工作,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多元化需求和素质教育。”刘成章表示。而储朝晖则认为:“暑假不是不学习,而是要换一种学习方式,探亲访友、旅行,走进自然,走近社会,体验不一样的学习生活。”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作者:刘博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