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童坦君:征战在探索衰老奥秘的科研之道路

2016-09-03 14:21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工作照-北大医学部童坦君

北大医学部童坦君

童坦君,男,1934 年8 月出生,浙江宁波人,九三学社社员,汉族,研究生学历,教授职称,现任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教授,北京大学衰老研究中心主任。2005 年当选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2010 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2 年获北京大学国华杰出学者奖,2013 获北京大学医学部桃李奖。

潜心钻研结硕果

自1982 年与张宗玉教授共同进行衰老分子机理研究以来,童坦君教授一直潜心从事细胞的衰老分子机理研究。2004 年3月,以童坦君教授实验室为主体成立了北京大学衰老研究中心。童坦君教授先后主持多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国家攻关课题等,培养博士后4 人、博士研究生38 人、硕士研究生30 人、进修生24 人和基础医学专业本科生22 人,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300 余篇。

建立了一套国际承认的评估细胞衰老的定量指标,可用于衰老理论研究和药物抗衰效果评价。该项极具创新性和实用性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积极肯定和高度评价,并因此于1998 年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2005 年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

系统揭示了p16 等细胞衰老相关基因的作用机制、基因调控及信号转导,证实环境因素不仅可直接作用也可通过引发基因变化间接影响衰老。2001 年童坦君教授在美国《生物化学杂志》连续发表了两篇关于细胞衰老与p16 基因表达调控的学术论文,该成果是我国学者在人类细胞衰老机理研究上取得的原创性贡献,引起了国内学术界和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

2002 年5 月,国家科技部主办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简报以“细胞衰老的主导基因研究获重要成果”为题介绍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并在2003 年1 月25 日公布的“2002 年公众关注的中国十大科技事件”评比中名列榜首,2006 年获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对细胞衰老抑制基因CSIG 等多个衰老相关新基因进行了克隆分析和功能研究。童坦君教授课题组自主克隆了人类衰老相关新基因CSIG(cellular senescence-inhibited gene),功能实验表明其不仅有延缓细胞衰老的作用,还参与细胞凋亡过程。机制研究发现,转录因子E2F1 可结合CSIG 基因启动子,激活CSIG 的转录。此外,童坦君教授还揭示了一种以PTEN为媒介,与CSIG 翻译调控相关的,调节细胞复制性衰老的新途径。

细胞衰老分泌表型SASP 等细胞衰老微环境的探索和研究。童坦君教授课题组首次揭示了细胞衰老分泌表型(SASP)与活性氧自由基(ROS)信号通路之间的关联,证明SASP 是ROS 信号通路新的下游靶点,拓展了对ROS 信号通路作用的认识。衰老的慢性炎症学说越来越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重视,该论文表明SASP 可能是老年机体出现低水平、慢性炎症的重要原因,对阐明衰老相关炎症调控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孜孜不倦育人才

童坦君教授1964 年北京医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从事生物化学专业的教学工作已50 余年,至今仍坚守在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一线。1964 年至2004 年正式执教期间讲授“生物化学”所有章节, 并主持研究生课程”核酸的生物化学”。目前教学任务包括本科课程“医学分子生物学进展”和研究生课程“肿瘤生物学”、“衰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虽已八十高龄,童坦君教授仍然保持站立讲课的习惯而且声音洪亮,深入浅出,广受学生的好评和爱戴,2013 年5 月童坦君教授荣获北京大学医学部“桃李奖”。

童坦君教授非常注重教学创新和改革。1993 年童坦君教授的“加强能力,提高研究生质量”荣获北京市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二)。2002 年获北京市总工会颁发“2002 年北京市教育创新工程”教育创新标兵称号。2006 年,童坦君等三位院士牵头的《关于改革博士后制度和壮大博士后队伍的建议》,纳入《培养世界前沿水平高级专家的若干体制和机制建议》由中国科学院报呈国务院。童坦君教授一直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2012 年童坦君获得北京大学“国华杰出学者奖”,可他却毫不犹豫地将50 万元奖金全部捐赠给了学校用于设立优秀青年教师基金,以鼓励科研和教学中表现杰出的青年职工。

童坦君教授主编或参编《生物化学》等教科书或教学参考书30 余种,1978 年参编《生物化学》(北京医学院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在我国生化教科书中首添“蛋白质生物合成”章(2 万5 千字)。2003 年主编五年制生物化学教材《生物化学》(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后以《醫用生物化學》为名,出版繁体中文本(台湾合记书局,2011)。现为海峡两岸该领域唯一简、繁体并存的中文教科书。1995 年与张宗玉主编《医学老年学——衰老与长寿》(人民卫生出版社),获1998 年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三等奖。担任《医学分子生物学》副主编(张迺蘅主编, 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该书是当时研究生最全面的医学分子生物学中文参考书。

学以致用做科普

既然从事衰老领域的研究,就不能忽视我国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趋势。2010 年忧国忧民的童坦君院士向科技部香山会议办公室提交申请,建议召开香山会议以促进衰老相关学科的交流合作,共同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日趋严峻的社会现状。

2011 年11 月20-22 日,以“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及衰老基础研究的重要性”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第417 次学术讨论会在北京香山饭店隆重召开,童坦君院士作了以“老年生物学国际国内研究动态”为主题的大会述评报告。为了更好的向全社会展示衰老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和衰老领域的前沿进展,童坦君教授积极筹备并倡导建立了“中华健康老年网”(http://age.bjmu.edu.cn/),无偿的向专业学者与广大民众普及衰老理论和抗衰老知识。此外,童坦君教授还积极参加权威媒体和学术机构的科普活动,比如2010 年在首都科技讲堂向广大市民普及了人类寿限和科学养生的科学理论。

身体力行树师德

虽然获得了大量的奖励和荣誉,童坦君夫妇的日常生活却一直非常俭朴,他喝茶用的搪瓷茶缸据说是多年前的奖品,家里衣柜有的还是五六十年代的老家具。熟悉童坦君教授的人都知道他不善言辞,是个踏踏实实干事业的学者,已然耄耋之年的他还是默默无闻、兢兢业业的征战在探索衰老奥秘的科研道路上。童坦君教授向来以实验室为家,几乎没有节假日,其夫人张宗玉教授常用“站着想、坐着想、躺着还想”来形容他对工作的投入。

童坦君教授不仅自己勤奋刻苦,对研究生的要求也相当严格,他习惯用“奋斗、奋斗、再奋斗”这样的警示语来激励自己的学生。童教授至今仍然要求其学生每周都要上交科研记录本,亲自检查学生的工作情况和近期计划,以便及时进行指导并督促工作进度。

童坦君教授还强调做学问之前要学做人,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科学素养,对于急功近利、弄虚作假的不正之风深恶痛绝。凡是欲凭借童坦君教授的学术地位做商业宣传的访客一律被其拒之门外,相反对促进抗衰老知识社会传播的科普活动却热情高涨。童坦君教授这种爱憎分明、严于律己的工作作风值得每一位教育和科研工作者学习践行并传承发扬。

责任编辑:耿娟(QL000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