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蔽教育法可取吗?

2016-09-07 08:42 北京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家里没有WIFI覆盖,有线电视停掉长达5年,你能做到吗?武昌的一位母亲为了在家里营造宁静的学习环境,并让孩子有良好的作息习惯,她选择这么做了,并将上网、看电视的时间用来陪孩子散步、看书、看电影和参加各种活动。最近,她将育儿心得发到武汉一个知名教育社区做分享,引发不小的争议。

在互联网不断嵌入日常生活的当下,利用科技产品来进行数字化教学,已经成为一种时代潮流。对网络的过度迷恋,让一些家长和孩子患上了“网络依赖症”——家长成为“低头族”,让孩子遭遇“隐形失陪”;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学习兴趣下降;基于先例的“惯性联想”,基于偏见的“恶意揣测”,让这位家长对网络产生了抵触、排斥情绪。

为了给孩子营造一个“纯粹的世界”,这位妈妈对无线网络和有线电视采取了一种望而生畏的态度。为了规避互联网上的纷乱信息,为了避免五花八门的电视节目给孩子造成干扰,她采取了“以堵代疏”的方式。尽管屏蔽教育法初衷良善,却采取了僵化的办法,效果只能是“看上去很美”。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的陪伴至关重要。屏蔽教育法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在陪伴孩子上,这一点无疑是难能可贵的。父母的言传身教,不仅有助于孩子精神世界的发育和建设,也有助于促进孩子的社会化。在“为了孩子好”的“父母心”的驱动下,这位妈妈不看有线电视、不用WIFI;这样的担当与坚韧,需要给予基本的肯定与尊重。

但是,教育不仅是一个“良心活”,也是一个技术活;教育既要尊重客观规律,避免揠苗助长,也要尊重和回应孩子正当的利益诉求。在数字化教育势不可挡的当下,屏蔽教育法试图给孩子创造一种与世隔绝的“真空地带”;这种“温室里的花朵”,将来能否独自承受坚硬现实的风吹雨打?笔者认为,在一个信息越来越多元、社会互动越来越频繁的时代里,“独善其身”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景。屏蔽教育法不仅让孩子在信息技术上“慢了一拍”,也会让孩子产生失落感和挫败感。说到底,屏蔽教育法既可能过滤掉一些不健康的“杂质”,也有可能流失掉一些有营养的“干货”。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作者:杨朝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