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秋之半,名为中秋。
这个节日从宋朝开始兴盛,到明清已经流行于民间了,上千年来中华民族都在共享着关于中秋佳节的共同记忆。尽管关于它的起源到底是阳春白雪的宫廷祭月雅集,还是下里巴人庆祝农作物丰收的习俗,还存在分歧。不过,这个节日已经在流传中彻底消弭了阶层的界限,成为普天之下华族共有的文化遗产。
在不同人演绎之中,中秋节既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猜灯谜、赏桂花、饮桂花酒这样的共通习俗,也有吃兔儿爷、拜月娘、逛城隍庙、燃灯烧塔这样的地域特色节目,主旋律都是月神崇拜、亲情团圆以及祈福文化。这样的节日,总是能给世俗生活制造快乐和希望。
今天我们的公共空间谈到中秋节,除了月饼,再无其他。甚至连月饼也不适合再吃了,不断地有媒体或者公众号曝光月饼黑作坊,向大众科普月饼高糖、高油、高脂的垃圾食物本质。总之,月饼代表的是农业文明时代对热量的追求,已经不适应现代人的健康需求了。这种现象当然不是媒体或者科普公众号的问题,事实是先有月饼安全健康问题,而后有媒体之忧。只不过有关中秋节的话题贫瘠,充分说明身为现代城市人,已经不会过中秋节了。
“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大部分90年代之前出身的人,都能说出一些他们关于中秋节的印象来,比如长辈们早早买回来的月饼,院子里摆出拜月光的供品,济济一堂的团圆饭,板栗的甘甜,柚子的清香,回荡在耳边亲人的谈笑,孩子们提着纸灯笼到处跑的身影……这些充斥着视觉、味觉、听觉、感觉等丰富体验的中秋回忆,如今却随着故乡一道,渐行渐远,消失在历史的深处。
这是不是一种遗憾呢?社会文化研究者的观点是,节日必须与现实生活相勾连,囿于城市生活的现实条件,团圆、拜月、分月饼等等旧时那些充满仪式感的形式已经无法实现了,所以和春节一样,中秋“节味”变淡几乎是一种必然的结果。道理都懂,可怎么就是有种挥之不去的伤感?
环境和人的城市化已经在快马加鞭地进行着了,传统节日的城市化、民俗文化的城市化要如何去理解,又如何去完成?这种焦虑恐怕就是伤感的来源。节日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寄托情感和传递观念,为商业目的引入的“洋节日”在这方面的功能是非常有限的,只有传统节日才是每个人与自己民族历史、家国历史的“脐带”,通过它们可以绵延强化个体对群体的归属感,找到个体的历史身份,而象征仪式又是传统节日的形式载体,所以慢慢抛弃传统节日的形式载体,却没有新的载体去取而代之,实际上就代表传统节日消亡的开始。
没有形式的节日是难以为继的,也许传统节日的城市化转身,并不是我们这代人迫在眉睫的需求,但一定是在为下一代人留住一些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