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课堂】补上对孩子的情商教育课

2016-09-26 15:12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千龙网综合报道 近日,上海一位母亲花近两万元给女儿报“情商课”的事在网上传开了。有人力挺,认为补情商比提分数更重要;有人质疑,觉得情商靠上课显然补不来。网友众说纷纭,各有见地,着实热闹得很。

孩子的情商教育其实是很重要的,但很多家长在早教中只注重智商培养,往往容易忽视情商教育。心理学家认为,成绩卓著的智力优秀者,并非只在智商一项上出类拔萃,而且与其性格特征有密切关系。

心理学家的研究证明,那些成绩卓著的智力优秀者,并非只在智商一项上出类拔萃,而且与其性格特征有密切关系。情商是指非智力因素,就是人们常说的心理素质。如果一个人性格孤僻、怪异、不易合作,即使他的智商再高也很难有所成就,所以情商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关键。情商虽有一定的先天遗传因素,但更重要是后天发展的。那么如何从小培养孩子高情商呢?

情商对孩子非常重要

100%成功=80%情商+20%智商。情商高才是成功的致胜关键,很多成功人士都是情商很高。孩子高情商不仅能管理情绪、维持积极的心态,还能更好地面对困难、挫折,无论对孩子的健康、学习和人生都是很重要的。

那么,宝宝高情商有哪些表现呢?赶紧对照吧!

1、学步走路早

孩子学习走路,会经历很多磕碰和摔跤,而较早学会走路的孩子,他们必定征服了对失败的畏惧,所以他们的性格比同龄孩子更加坚韧。但并不是越早走路越好,而且不建议人为让孩子站立或迈步,一切以孩子自动自发为原则。

2、会察言观色

情商高的孩子,他们对大人的一举一动很关注,大人生气或高兴,能迅速捕捉,而且也能很好地应对,而不会在大人生气时还会鲁莽闹腾。

3、非常懂事

懂事的孩子,除了大人的引导外,有时候与受到的批评或挫折成正比,受批评多的孩子比较敏感,他们在处理事情时会回忆过往,所以更能体谅和做出更妥当的反应。所以,懂事的孩子往往情商也更高。这样的孩子不会搞破坏,更能体贴父母。

4、经常很快乐

经常保持快乐的孩子,不矫情于细小的不足或不如意,他们容易原谅负面的人和事,也能更好地驾驭自己的情绪。积木倒了,他们会自我安慰——没关系,再来一遍吧!

5、有不少的玩伴

较小的孩子不记仇,但是5岁后孩子会有长期记忆。小朋友在一起玩耍,难免嘻哈打闹,如果5岁后的孩子,玩伴很多、并且受其他小朋友的欢迎,除了说明人缘好之外,他们的情商也很高,他们更善于跟人协作、与人分享。

父母该如何培养孩子的情商

第一、让孩子辨识自己的情绪。

如果孩子放学回来告诉你:今天在学校有同学欺负我!

做父母的应该很有技巧地回答:是吗?还好吗?是不是你很委屈?

这个回答不但帮助孩子辨认自己的情绪状态,还带来两个天大的好处。首先,孩子可以从中明了,接下来要处理的,是自己的情绪,而不是那个对方。也就是说,现在真正该做的事情,不是因自己感到委屈而找对方理论,而是应该意识到,真正的困扰其实是自己的情绪反应,那么随后该努力的,就是如何调试情绪,做出合适反应。

其次,孩子可以从中学会换位思考的能力。这次挨欺负,心理难受,以后就知道了,若去打别人,别人也就会有这样的感受。这个深刻的情绪体会,有助提升孩子换位思考的能力。所以从情商教育的角度而言,这会是个一举两得的做法。

在协助孩子辨识情绪之后,接下来,爸爸妈妈就可以再问:你需不需要告诉我们事情的原委,帮你分析一下?这是个很重要的亲子沟通方式,当父母学会发问及倾听,孩子就会愿意开口说话,培养良好的亲子沟通习惯,会让彼此的沟通畅行无阻。

第二,让孩子树立自信。

自信是情商能力的基石。自信的孩子,在面对别人的恶意攻击时能沉稳以对,并拥有良好的抗挫及抗压能力,在人际关系上也会得心应手。

父母亲对孩子的评价,对其自信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若平时只是批评而极少给予表扬,父母亲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塑造了孩子心目中不佳的自我形象。所以建议父母时常夸赞孩子值得欣赏的优点,每天都要侧重一些孩子的优点进行语言上的肯定。但是,特别提醒家长,这些优点不该是孩子和别人比较的成果,而是孩子他本身所具有的特质。

比如,很有爱心;很有礼貌,会主动和朋友打招呼等等这些人格特质,而并非每次都名列前茅等建立在比较之上的结果。如果要称赞孩子的学习表现,学习很认真、负责,会自我督促念书就会是更好的理由。多鼓励和肯定孩子,让他对自己有着合适的自信,会让他的情商能力大幅度提高。

第三,让孩子发展负面情绪的管理技巧。

实验表明,静坐冥想有助降低一个人的焦虑感,而且能够强化注意力的集中,进一步地提升学习效率。像这些设计得当,适合孩子的放松技巧,早早学会,对他们未来的抗压能力就会有所帮助。

父母可以鼓励孩子培养健康的兴趣和嗜好,来帮助他们排解压力,例如带孩子一起体育锻炼,画画、唱歌等。心理学上的研究显示,做运动是极佳的疏压方法之一,持续做有氧运动20分钟以上,会促进大脑中脑内啡的分泌,因而在生理上起到舒缓压力的作用。

第四,培养孩子的人际互动能力。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所以父母应该要多安排些机会,欢迎孩子的玩伴来到家里和孩子一起玩耍,学习,以及共同度过生命中的重要时刻(如生日聚会等)。父母亲该观察的是,孩子在和别人的互动当中,他是主动和他人说话?还是害羞不开口?当别人跟他说话的时候,他是什么反应?而万一与他人发生矛盾,他又是如何回应的?

现在的孩子,太缺乏这样的团队生活了,家庭小霸王的性格都快成了当今孩子心智畸形的通病!

此外,也应鼓励孩子学会分享,还要鼓励孩子主动向他人提供协助,这是团队协作能力中很重要的一个特质。父母亲该多鼓励孩子观察别人的需求,而主动提供帮助。不妨常问孩子:“你有注意到有谁特别需要帮忙吗?”,“你觉得你能够做些什么去帮助别人吗?”而在孩子提供他人协助时,例如帮家人提东西,则该立刻给予及时的表扬,如此一来,孩子就能够培养出团队意识及协作能力。日后无论对工作还是生活,皆会大有助益。

我接触到很多家长大包小包一人独揽送,家长满头大汗,孩子在后面袖手旁观,每每看到此情景,我的情绪可以用愤怒来形容,这样的家长,我总免不了最后警告之:我把孩子培养的再好,你这种“老妈子”的爱孩子心态,孩子一旦回归到你们的家庭环境,再好的好习惯好行为都会“歇菜!”

第五,让孩子拥有乐观积极的态度。

心理学研究发现,只要孩子对自己持正面的看法,对未来有乐观的态度,那父母就大可放心,这孩子这辈子不会离幸福太远。

如果孩子总看事物的阴暗面,总拿别人的缺点来衡量自己的缺点,做事情、说话总带着悲观的情绪,这样孩子一旦进入中学,叛逆心理就会非常大,并且调整起来最艰难!

要让孩子懂得对事情做正面的思考,即便接受了家长或老师的正面批评,这样的孩子多数都会正面担当并会知错改错,而不会因此觉得有失颜面而耿耿于怀,反之,孩子就会强词夺理,拿着不是当理说,甚至用不如他的孩子作攀比!所以,有正面、乐观积极思维能力的孩子,就是乐观特质的精彩展现。因为他知道怎么在任何环境中看到事情的优点面,从而避免了负面情绪的不当干扰,而找到激励自己的动力。

为了帮助孩子学会看到事情的优点面,父母亲应常常用正向发问的方式启发孩子的思考,比如“今天认识的这个新同学,你觉得他有什么优点?”

而在碰到挫折时,爸妈不该说:“你怎么回事,表现得一塌糊涂。”而该用:“这次可能‘让你、自己失望了,那你觉得有没有什么值得肯定的部分呢?”如此一来,孩子就有能力去思索正面的答案,例如“比起上次还是略有进步”,或者是“学到了重要的经验,下次上台该做更充分的准备。”

正向思维能力是在日积月累中形成的,只要平时多花点心思,父母亲就能帮助孩子培养出乐观的正向思考习惯。

因为,最好的父母最容易犯这样一些错误:以孩子为中心,牺牲了自己的需求、兴趣;为孩子包办一切,剥夺了孩子应该体验、承担的。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培养出的往往是放纵的、自我的、没有责任心的孩子。而且当父母牺牲自己的一切时,肯定会对孩子期望过高,要求过高,孩子也会因此承受更大的压力。

因此,我们要做“真实的父母”:坚持自己的独立性,重视自己的需要,坦白地说出自己的感受,让孩子承担家庭的一部分责任和义务。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才会独立、有主见、宽容、能够理解他人,父母也会更有成就感和价值感。

培养宝宝宝妈常犯的8个错误

随着宝宝的成长,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荣升为家庭中重要的环节,可是当妈不容易,也会犯些小错误,今天就来说说在培养宝宝情商问题上,宝妈常犯的8个错误。

吓唬孩子

在生活中,孩子不愿意执行妈妈的指令很常见,但是有时候你为了让他顺从,可能会想出一些比较恐怖的事情,来吓唬孩子,以让他屈服。

邻居家的小朋友每次听到警车鸣笛声就会哇哇大哭,我感到很奇怪,又一次发生这样的事情,通过询问才知道,原来每次晚上他不睡觉的时候,妈妈都会吓唬他说“你再不睡觉,警察叔叔就把你抓到黑屋子里关起来”,孩子妈妈老老实实的躺下睡觉,曾经这位妈妈还一度为自己的这个方法感到骄傲。但后来发生的这些状况,则让她后悔不已。

这种类似恐吓的情况在现实中很常见,妈妈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编造谎言,还自以为是善意的谎言,实际上可能造成诸多不良后果。曾经有人呼吁家长,不要再用警察来吓唬孩子,要让孩子知道警察是保护他们的,因为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某一天孩子遇到危险,却不敢向警察求助,让他怎么办?

建议:当孩子不想按照你的指令做事情的时候,比如不想上床睡觉,首先给予共情,“宝贝,你现在正玩儿的高兴,还不想上床睡觉,对吗?”他会点点头,“可是,到了这个时候,挖掘机、罐车都去睡觉了呀,这样第二天起来干活才有劲儿那”,“我们上床去看看《晚安,工地上的车》吧”,给予引导才是正确的做法。

只说不做

上周朋友带女儿到家里玩,只要儿子拿一样玩具,她就抢走,儿子换另外一件,她立刻扔下手里的,过来抢这件。朋友对她说“把玩具还给哥哥,不然我就把你的玩具没收了”,之后就回过头来继续和我聊天,我一般对于孩子的这些事情都不会去管,相信他们可以自己处理好,更重要的是,在自己家里,也不好说什么。接下来孩子仍然抢儿子手里的玩具。

像朋友这样的行为,属于典型的“只说不做”,只是一遍遍的威胁孩子不要做某事,却迟迟不采取行动。这时孩子的想法是“我要尝试一下这样做多少次,妈妈才会让我停下来”,也就会一遍又一遍的挑战你。

建议:先给予警告“如果你再抢哥哥的玩具,我就把你的没收”如果他真的又做一次,那么直接把玩具拿走,如果她哭闹,那么抱着她离开,并告诉她,什么时候停止哭闹,并且不再抢哥哥玩具后再回去,也就是保持说和做的一致性。只有说到做到,你的话在孩子眼里才具有权威性。

和爸爸唱反调

在家庭教育中,往往爸爸表现的过于严厉,而妈妈又过于溺爱。

孩子早饭没有好好吃,爸爸说“不好好吃饭,上午就饿着吧,什么都不要给他吃!”可是妈妈却担心孩子挨饿,过了吃饭时间没多久,妈妈就拿零食给他吃,爸爸不让吃,却硬要给,摆明了和爸爸唱反调。

这种双方不一致的现象,可能导致孩子的双重人格。如果爸爸再强硬一些,双方可能发生争吵,从而引来家庭的不和谐。如果父母当着孩子的面争吵,对孩子的影响更加不利,让他失去安全感,可能产生更多的不良行为。

建议:和爸爸统一战线,即便有不同的看法,此刻也要和爸爸站在一起,然后私下里和爸爸讨论,得出最后大家一致的做法。

自己前后矛盾

有些时候是父母双方对待一件事情的观点不一致,可是也有的时候,妈妈自己一天内对待同一件事情的态度却也有不同,这样造成孩子的混乱,搞不懂到底是对还是错。

孩子看电视这个问题,妈妈心情好的时候,可能会说“嗯,宝贝,看会儿电视没事儿的”,可是一会儿由于某些事儿,变得心情很糟糕,看到孩子在看电视,又说“怎么又看电视啊,眼睛还要不要啦”,妈妈自己前后的矛盾,让孩子觉得很困惑,到底能不能看电视?原来是要看看妈妈的心情啊。这对于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非常不利。

建议:任何时候,你的态度和观点都应该保持一致性,而不是由心情左右。可以提前制定好规则,以后按照规则执行。比如看电视,提前制定一份看电视的规则表,每天什么时间可以看,每次看多久,都提前约定好,当孩子想看的时候,统统按照时间表来执行。其实,很多时候,孩子要比我们自己更守规则。

诱惑作为奖励

孩子不吃饭也是让很多妈妈头疼的问题,你有没有这样做过:

“宝贝,如果你把这碗饭吃完,我就奖励你一块巧克力。”通过这种诱惑,来让孩子吃饭,让他觉得只要吃饭,就可以得到一块巧克力,以后每到吃饭的时候,他都可能会说“那你给我拿巧克力来”,或者“今天我不想吃巧克力,你给我买棒棒糖,没有棒棒糖我就不吃饭”。

这种诱惑不利于吃饭习惯的养成。

建议:适当的奖励可以让行为得到强化,这是对的,但不是作为诱惑。当孩子坐在餐桌旁乖乖的吃饭,表现很好的时候,你可以说“今天宝贝吃饭表现很好哦,没有乱跑,而且把一碗饭全都吃光了,妈妈真为你感到骄傲。”这种鼓励的话,能够让孩子真正的喜欢上吃饭,而不是为了得到零食。当然,物质奖励并不是不能采用,但次数和时机一定要把握好,以免得不偿失。

犯错误必须受到体罚

很多妈妈觉得只要孩子犯了错误,就一定要受到体罚,这样才能记住教训,下次才不会再犯。

隔壁家的小男孩有个打人抓人的坏习惯,只要有不顺心,就会出手,小区里的孩子经常被他打哭抓哭,每次妈妈都会狠狠的打他的手掌,同时让他向被抓的小朋友道歉,每次道歉都很顺利,可是没过多久,就又能听到另一个小朋友被抓哭的声音。

可见,这种体罚只能暂时的起效,之后又会再次发生。所以,体罚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有用。

建议:我们的真正目的是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而非体罚。当孩子打人的时候,及时的制止,并跟他一起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许他打人只是不知道应该如何跟小朋友相处,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你可以教给他正确的方法,当他做到的时候,并及时给予鼓励,以此改正不良行为。所以,犯错误并不一定要受到体罚,只需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即可。

和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

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的时候,妈妈总爱别人家的孩子来说事儿:

“你看看人家明明,这么乖,都不会抢玩具,不会打架,你看看你,你什么时候也能像他那样啊!”

这种比较会导致孩子的仇恨,不仅学习不到和小朋友和平共处,甚至会变本加厉,让结果更糟糕。

建议:对于那些表现好的孩子给予表扬和鼓励,引起你的孩子的重视,让他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正确的,是会受到表扬的,这样才会愿意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是主动去学习好的行为,而不是被你压制着去学习。

带情绪管教孩子

很多时候孩子的行为会让你很恼火,甚至暴跳如雷,当你的情绪不能受到控制的时候,大脑的反应也只能是最原始的,也就是攻击,你很可能在盛怒下体罚孩子,而不是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上面我们说到,体罚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另外,当你发脾气的时候,也会将孩子对不良行为的关注转移到你的愤怒上,让他觉得害怕,而不是感觉到自己做错了。我们也常常在说,孩子为什么总是爱发脾气?其实这和父母的行为有直接的关系,他会学习你处理问题的方式,当他遇不高兴的问题时,也会发脾气,可见,在带有情绪的时候来管教孩子是很不明智的。

建议:当孩子的不良行为让你愤怒的时候,暂时离开一会儿,让自己冷静下来,因为只有冷静后,大脑才能正常的工作,才能想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你对自己情绪的控制,同样可以影响到孩子,有助于孩子自控能力的培养。

每个人都会犯错误,孩子会犯错,我们做父母的也一样,不用为自己的过错感到过于内疚,也不用为孩子一时的错误感到失望,把犯错看做学习的机会,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从而改正不良行为。当然,做到这些并不容易,只要我们尽力去做就ok了。综合口袋育儿、亲子成长营、搜狐网等

 

责任编辑:耿娟(QL000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