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部门举办的全国科普日活动23日正式闭幕。在为期一周的时间里,全国同时开展的9000多项科普活动可谓让公众过足了“科学瘾”。与此同时,企业、社会组织也纷纷助阵科普日,设计多样科普大赛,中学生、大学生可谓脑洞大开,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制作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科技创新作品。
项目
高中生发明自动翻谱器
来自广东省顺德一中的高中老师刘翔武今年第二次带队来北京参加“SOLVEFORTOMOR-ROW探知未来”科普大赛。刘翔武在校主要教的是通用技术课,这是新课改之后新增的一门课。但他认为,如果完全按着教材来教,理念性太强,对学生实际能力的锻炼效果不好。
于是他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改良”,采取项目教学式,把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和综合实践三个学科整合起来。班级以创客小组形式,让学生寻找自己身边感兴趣、希望解决的问题,挖掘出来后再筛选,老师从中指导,从而变成小组的研究课题,再利用网上信息技术在平台上进行设计制作。最后学生作品出来后,进行课堂展示、讲解,老师及同学提建议、做评价。
刘翔武还成立了两个创客室,一对一辅导学生,提供展示平台。刘翔武说,“其实高中生、初中生更需要探究能力的培养。”
他举例,有一个小组三个孩子本身喜欢音乐,每次吹拉弹唱同时要翻谱,时间紧,于是他们想到能不能发明一个自动翻谱器,于是用传感器、红外线等器材进行设计,通过红外线感应腿部光线的变化,训练时腿部稍动一下就自动翻页,真正地实现了智能化。
学生团队自制数控机床
在去年的“SOLVEFORTOMORROW探知未来”科普大赛上,八一中学常树岩老师带领的学生团队凭借一台融合了3D打印、激光切割机与雕刻机的数控机床拿到了比赛的第一名。
团队成员王丰翼去年还是一名高三的学生,他回忆,随着3D打印机进入普通群众的视野。看了网上的帖子之后,他发现3D打印机完全可以自己组装,于是放弃了购买的计划,决定自己上手试一试。在网上寻找信息的同时,他发现普及后的3D打印功能有所欠缺。比如材料强度,再强能强过金属吗?再比如说很多耗材不是透明的,也不能代替石材、有机板材等材料。
“于是我就想,能不能把3D打印机、激光切割机以及雕刻机集成到同一个传动装置和控制装置之下,这样的话就能实现一
机多用的功能。于是,长达一年的制作就拉开了序幕。”王丰翼说,设计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调试的过程是对他耐心的极限考验,团队成员的课余时间几乎被这个课题占满。
最终,团队还是坚持了下来,“我本以为它只是一堆没有生命、冰冷的金属。直到它动起来,发出轰鸣声的那一刻,我才发现,它给我上了一堂持续一年的课。”王丰翼说。
趋势
科普公益正走向低龄化
作为独家赞助的合作方,中国三星已经第四年全程深度参与,该项目负责人介绍,“SOLVEFORTO-MORROW”是三星在全球发起的公益项目,旨在帮助各国的青少年培养对科技的兴趣,2013年正式引入中国。他们发现,中国青少年对科普活动的响应非常积极,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学生报名参赛非常踊跃,而对于这样一个完全免费的公益竞赛来说,也提供给更多欠发达地区的学生走出去的机会,增长见识开拓眼界。
另外,大赛前三年主要在高校开展,但其实高中生的创作和创意能力并不逊色,于是今年的首场探知未来校园科普论坛选择在北京四中举行。这也标志着中国三星希望将科普阵地向低龄化的青少年移动,设计易于参与的竞赛命题,相信今后将有更多的中学生甚至小学生能够参与本次赛事,并从中受益激发他们的科技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