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风壮韵”入校园 非遗演出备受师生欢迎

2016-10-11 08:36 光明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桂风壮韵”入校园 非遗演出备受师生欢迎

【艺苑新事·戏曲进校园】

“看,齐天大圣,还有猪八戒!”日前,广西戏剧院京剧团来到南宁市万秀小学,看到扮相逗人的孙悟空、猪八戒,孩子们兴奋不已,争相与演员互动。今年3月至7月,广西戏剧院推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桂风壮韵”进校园活动,足迹遍及南宁80多所学校。

2012年成立的广西戏剧院,由壮剧、桂剧、彩调剧、京剧4个剧团组建而成。戏剧院成立后,每年都会安排50场戏进校园演出。今年更是多安排了30场,并且重点进入中小学校园演出。“这样可以从小培养孩子对戏曲的兴趣。”广西戏剧院院长龙倩说,戏曲教育传承要从娃娃抓起。

为了让孩子们能爱上戏剧,戏剧院在演出节目上也做了精心安排。“我们多是以精彩折子戏或小戏进行演出,通过唱念欣赏、身段体验、戏曲内涵等对孩子进行一些戏曲知识、道德教育的传递和普及,考虑到观众都是孩子,我们特别安排了深受孩子们喜爱的表演互动环节,演出中间也会穿插一些歌舞小品类节目,活跃气氛。”广西戏剧院演出宣传科科长李静说。

在演出中,广西戏剧院采取节目展演、专家介绍和演出互动3种方式进行。重点展演壮族乐器表演《骆越古风》、桂剧戏曲绝活《桂韵新风》、桂剧《打棍出箱》等。在互动环节,演员会给学生换上演出服装,画上脸谱,让他们上台模仿表演戏曲经典动作和片段,让学生能够近距离接触戏曲文化。

为了更好地培养孩子们对戏剧的兴趣,自2014年起,广西戏剧院每年暑假都开设戏剧培训班,让一些喜欢戏剧的孩子在暑期能够学到专业的知识,并尽可能地带孩子去参加一些演出。在今年的中国-东盟(南宁)戏曲演唱会中,来自南宁市民主路小学的叶骞露同学演唱了一首由彩调剧《刘三姐》片段和壮剧《歌王》片段组成的《戏曲联唱》,获得了“业余组优秀演唱者”荣誉称号。

除此之外,广西戏剧院还肩负着把戏剧传统文化“种”进校园的责任。广西壮剧团前团长黄民胜说,由于多元文化和强势文化的冲击,目前很少有人愿意学习传统壮剧,壮剧传承面临严重的人才断层,“高才难引、骨干难留、好苗难揽”的状况相当突出。同时,壮剧观众也出现断层,观众大多是中老年人,年轻人越来越少了。

2015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和《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政策的若干意见》,旨在让非遗戏曲活起来、传下去,广西戏剧院面临的窘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首先是在部分学校建立起了戏曲传习基地。目前,广西戏剧院分别与南宁市民乐路小学、民主路小学、江南路小学和锦华小学共建了壮剧、桂剧、彩调剧、京剧传习展示基地。戏剧院每周派老师去这些学校上戏曲课,教学生一些戏曲常识,教唱一些戏曲片段,将优秀的传统戏剧文化“种”在校园里。传习基地的工作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特别是江南小学,自2015年起就将彩调剧基本动作列入了课程表。

其次,加强与广西艺术学校合作,直接委托广西艺术学校选拔戏曲专业人才并进行专业培训。“以前我们到全国各地,都难招到满意的戏曲演员。现在,我们改换观念,根据自己的需求去培养演员,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后顾之忧。”广西戏剧院人事科科长覃慧梅说。

广西文化厅副厅长朱创伟说:“‘十三五’期间,我们将认真做好民族地区文化艺术挖掘、整理、保护与传承工作,重点实施文化精品创作工程,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精品的扶持力度,着力打造一批具有桂风壮韵的舞台艺术精品和演艺品牌;大力繁荣演艺活动,持续推进文艺惠民演出常态化;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加强‘非遗’活动品牌建设,弘扬和发展‘壮族三月三’等民族节庆文化,充分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提升民族文化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本报记者 周仕兴 本报通讯员 解欢)

责任编辑:耿娟(QL0009)  作者:周仕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