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每天校门敞开,石景山区电厂路小学的一天都是从操场开始的——早上7点15分,随着孩子们陆续踏入校门,学校的操场上也被渐渐高涨的训练声所充斥。他们有的踢足球、有的抖空竹、有的练武术……好不热闹。对于这里的每一名学生而言,运动早已成为一种习惯,而他们也是当之无愧的运动达人。
近半数学生参与晨间训练
每天早晨,学生们在操场上训练的身影成为校园一抹亮丽的风景。从早上7点15分起,“校园运动会”定时开幕——篮球队、足球队、空竹队、武术队……多项体育运动同台“竞技”,为学校师生开启一天朝气生活。值得注意的是,参与训练的运动小将人数超过150人,近全校学生半数。
其实,这种全员运动的风潮在学校早已成了气候,这一点与校长薛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作为北京市骨干体育教师出身的他,对体育运动的热爱自然不言而喻。与此同时,为了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更为帮助他们掌握至少一项体育技能,学校不仅狠抓日常体育教学,更开展丰富多样的体育竞技项目供学生们选择、参与。
“我们学校也是少有的将体育教育教学作为课题研究的学校之一。”薛东告诉北京晨报记者,近年,基于学校的体育发展特色,他提出了“1+2X”的体育课程体系。其中,“1”代表全员会抖空竹,“2X”则分别代表班班具有体育特色、人人掌握体育技能。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号召各个班级以自身兴趣和特长申报一项体育运动作为班级名片。“比如,有的班级是羽毛球班、有的班级是乒乓球班等。”学校还会为这些体育“特长班”提供便利条件,包括课间、午间等场地及器械的支持。“这种班级运动项目的感染会带动一批学生参与其中。”薛东说,未来,体育课程体系的“X”还将进入3.0时代,即家长参与其中,与学生完成亲子运动项目。
民族文化“混搭”运动风
作为一所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办学特色的学校,民族鼓乐等传统文化技艺早已成为学校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此外,空竹和武术也大行其道在校园内刮起了一阵运动风。
在电厂路小学,人人都会抖空竹成为学校最显眼的名片之一,空竹也已经与学校结下了10年的渊源。空竹课程不仅以全员普及的方式开进学校校本课程中,更优中选精成立了校园空竹队。在空竹课程的影响和带动下,近年,学校还将武术课程引进,同样以普及、精选“双管齐下”的方式在学校进行全员普及。学校借助莱州武术学校北京分校的师资优势,将专业武术教练请进课堂,在一至六年级间开展不同等级的武术技能教学。每天课间操、体育大课间活动,至少15分钟的武术训练;每周每班由武校教练上一节武术课;学生武术操与武术套路等,都已成为学生必备的武术训练日程。
特殊节日助力学生成长
除了体育特色外,学校还让德育活动“动”起来在“点滴中育人”,节日课程正是典型代表之一。
3年前,薛东提出“六个不同的六一儿童节”的课程思路,将学生6年中度过的每一个六一儿童节以不同主题开展。“第一年承办石景山区庆祝六一儿童节校园游艺活动和校园足球嘉年华活动;第二年是文艺汇演;第三年是非物质文化进校园主题活动,明年,我们将进行课本剧展演,晚上让孩子们在篝火晚会中度过这难忘的一天。”
除六一儿童节外,学校还一改欢庆元旦的套路,将常见的文艺演出变为全员参与的生活技能大比拼。“我发现当今孩子们的生活能力有待提高。”这便是生活技能大比拼出现的原因。薛东介绍,在这一天,学校各年级学生分为低中高年级部,不同学部根据此前领取的生活技能完成挑战,比如,低年级的系鞋带、挂衣服;中年级的缝扣子;高年级的烹饪等,各学部约7至8项任务。“这样6年下来,学生将会掌握20多项生活技能。”薛东说。